【蒐真集】絲路上的盟約

依空 |2013.02.04
1537觀看次
字級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不世出的翻譯家、中印文化交通史的光輝巨擘,同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地理學家、宗教家。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八歲從父讀《孝經》,才思敏捷,勤奮不懈。十歲父母雙亡,隨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十一、二歲已熟讀《維摩經》、《法華經》。

隋煬帝於大業八年下詔,在洛陽度僧二十七人。玄奘時年十三,因為年幼,加以名額有限,不能應考。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到一個眉目清秀少年躑躅門外,久久不去,細問之,原來是想參加剃度的玄奘;再問之,出家目的何在?語出驚人說:「欲紹隆佛種,續佛慧命。」鄭善果嘉勉他志氣宏大,破格錄取,成就佛教一位偉大龍象。

唐高祖武德五年,二十三歲的玄奘受具足戒。在長安、成都期間,前後遍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毘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等經論。玄奘愈深入經藏,比較各家論點,發現彼此「顯隱有異」,分歧甚大,尤其是《攝大乘論》和《涅槃經》、《十地經論》,對於佛性、阿賴耶識存在相反的看法,於是興起西行印度,求得原典,以對法義正確理解。

貞觀二年,玄奘上表朝廷,決定赴天竺求法。當時唐室建國伊始,尚未與西域諸國建交,嚴禁國人出玉門關。冬季,長安發生霜災,朝廷允許百姓至豐收處就食,玄奘趁機離開長安,冒著被緝拿的危險,發下重誓:「若不至婆羅門國,終不東歸;縱死中途,非所悔也。」孤身匹馬,踏上危難重重的征途。

玄奘歷經涼州、瓜州、偷渡出玉門關,躲過了五座烽火台的邏卒箭弩。進入莫賀延磧的茫茫大漠,失手打翻水囊,五日四夜滴水未進,唇乾舌燥,周身如焚,幾近死亡。玄奘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昏沉中只覺涼風觸體,馬兒狂奔到一泓清水池邊,終於獲救。兩日後走出凶險的沙河,進入伊吾國境。

伊吾為高昌國(今吐魯番)的屬國,高昌王麴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聞說有大唐聖僧到西域,親自率領文武大臣恭迎於城門外,請玄奘大師升座重閣寶帳中,殷勤頂禮說:「弟子聽聞大師蒞臨伊吾,便欣喜難抑,廢寢忘食,日夜渴望拜見。估計腳程,今夜應該抵達敝國,我與妻子皆不敢就寢,焚香誦經,恭候法駕。」

四更初過,天空才稍露曙光,麴文泰早已帶領王妃女眷到大師歇宿處問安,淚流滿面,感動萬分地說:「莫賀延磧八百里流沙,草木不生,飛鳥難渡,大師能夠孤身獨騎橫渡大漠至此,實在是前所未聞的奇蹟,是我高昌國莫大的福報。我嘗遊歷過上國,拜見過不少高僧大德,卻沒有特別仰慕的人。自仰承大師德號,身心歡喜,手舞足蹈,敬請大師永留敝國,接受終身的供養。讓高昌國全國臣民都成為您的弟子,聆聽您講授佛法,目前國中僧眾也有數千,請大師悲愍弟子一片摯誠,不再以西行為念。」

玄奘毅然回絕:「大王的隆情厚意,貧僧感念於心。我此次西行不是為名聞利養而來,而是深感東土經教闕少,法義欠周全,為了解答佛學上的疑惑,消除本國僧俗對法的歧異諍訟,西行之心只有日日堅強,豈可中途而止?希望大王切勿阻撓我西去求法的初心!」

麴文泰看到玄奘決心甚堅,語帶脅迫說:「既然大師執意西行,只有兩條路任您選擇,或者送您回大唐,或者駐錫敝國。」玄奘語氣平和,態度堅定表示:「大王若要強留貧僧,屍骨可留住,但是神識仍然要前往天竺。」於是發誓不再進食。

三日三夜過去了,任憑高昌王如何親捧齋供,玄奘只是結跏趺坐,寸粒不進,滴水不沾。眼看大師氣息奄奄,命如遊絲,麴文泰惶恐愧疚,不敢強行阻止玄奘求法心志,懇求大師於佛前盟誓:二人結為異姓兄弟;他日取經返回中原時,在高昌停留三年,接受供養,他日成佛時,麴文泰當效法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等,為大師的外護檀越。

玄奘一一答應,並且接受國王要求,講說一個月的《仁王般若經》,然後才啟程前往印度。

麴文泰為玄奘準備黃金百兩、銀錢三萬、綾絹五百匹,另有禦寒衣帽五十套,剃度四名優秀沙彌以供侍伴,駿馬三十匹、伕役六十多名,並且修書二十四封,分致西域各國君主。在高昌王的護持下,玄奘順利到了印度,貞觀十九年,取得六五七部經典返回東土時,聽說高昌國已被大唐所滅,留下一片廢墟,成為今日絲路上最大的古蹟——交河故城。聖僧與賢王,高昌一別,成為千古的思念,只能在龍華三會再續佛緣。

玄奘在西行途中,不僅克服國法禁令、五烽艱困、八百里流沙險厄,更超越利養誘惑、人情考驗。一代聖僧與賢王的方外之交,法愛道情之華,依然綻放於千古之後的莫賀延磧大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