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812-870),又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花間派詞人,後譽「花間鼻祖」。曉暢音律,風格綺麗,出入花樓歌館,言行不修,見《舊唐書.文苑傳》:「初至京師,人士翕毅然推重。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絃吹之音,為側豔之詞。」
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皆排行十六,俱以駢偶競誇,時稱「三十六體」,見《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傳》:「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溫庭筠與段成式友往,作品合輯《漢上題襟集》,並將女兒入嫁段子段安節。
溫庭筠相貌絕醜,號「溫鐘馗」;晚唐律試以八韻成篇,其手叉成韻,八叉八韻成章,故稱「溫八叉」,見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才思艷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
唯屢試不第,官至國子監助教。據《新唐書.藝文志》載有《握蘭集》、《金荃集》,俱已亡軼,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收六十六闋溫庭筠詞作,列於卷一、卷二。名詞如〈菩薩蠻〉十四首之一:「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見〈瑤瑟怨〉詩的女閨惆悵:「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詩譯銀席涼床令人難眠,天碧如水,晚雲輕逸。雁啼遠透湘瀟水,十二樓明月依舊光明。
「瑤瑟」,玉鑲美瑟,《漢書.郊祀志》載:「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另見唐陳子昂〈春台引〉:「挾寶書與瑤瑟,芳蕙華而蘭靡」;宋陸遊〈月中過蜻蜓浦〉:「緩篙溯月勿遽行,坐待湘妃鼓瑤瑟。」瑟音哀怨,以契別離,女子難眠聽瑟而起別離之哀。
《史記.孝武本紀》:「崑崙玄圃五城十二樓,此仙人之所常居也。」或稱女子閨閣孤華自賞,頗限情感囿境。從冰簟、銀床、碧天、水夜、雲輕、雁聲、瀟湘、十二樓的空間幽怨,離人在秋夜突起遙思,離恨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