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明白生命從出世開始,便逐漸走向死亡的道路以後,一些從前十分執著的事情逐漸鬆手,包括緊張和憂慮的情緒。長期不停地勸告自己(以時間一點一滴在實施著一種給自己洗腦的功夫),事實上也真的是,無益無謂,思來作甚?白費了精神不說,還累得自己成天焦慮萬分、無限擔憂。另外還患上一個毛病,是年紀輕輕時便匆忙行路、匆促辦事。總以為辦好一事,即得閒暇,於是,無論任何事務皆趕在第一時間便打算了結,短期內趕不到,做不好,氣憤惱怒不悅,氣自己、憤別人,可是,世間哪可能有餘暇一世的好事?得到的結果當然是大多時候在生氣。
後來明瞭這是一椿極大的誤會。生活中有太多的大小輕重事情等待處理和解決,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一件事情做完,另一件又跟著馬上來到眼前,要是學不會放緩腳步,輕鬆面對,流汗飛奔到最後,氣喘吁吁的人還是自己。
有個朋友到印度去修行,一路上不斷地遇到奇人異士和異事,其中一件最令我難忘的是,他有一天無意中走進一家茶室,坐在茶室裡喝茶聊天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士,滿臉皺紋的印度人大聲說話大聲笑,朋友起初正是為了這一份談笑甚歡的喜樂氣氛而進來,坐下,仔細一看,方才發現幾乎每一張桌上,都有一個小型棺材。
每個人對著棺材吃東西、喝茶,完全沒有在意那個令人看了覺得心中不愉快的小棺材,語氣非常自然、表情也很自在。
「你知道,」朋友說:「我們華人最忌諱的,就是出門見到棺材,但是這間茶室,彷彿故意在每張桌上都擺著一個小棺材。」
詫異的朋友最終抑止不住,找了一個會講英語的印度人探聽。那印度老人閑閑地微笑:「有什麼好避忌的,這一個棺材是我們大家都要住進去的,不過是遲早的問題罷了。」
「在印度,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包括茶室老闆。」朋友的結論,「千萬不可小看在路上遇到的任何一個人。」
華人的想法是,棺材代表不幸和死亡,因此要遠離。印度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既然早晚都要死,那麼早點去面對,早點去思考,早點認識死,當你有一天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你已經習慣,就不會那樣恐慌懼怕。
既然不可避免,那麼勇敢去面對吧。印度哲人的道理確實值得三思。
朋友說,當他面對著棺材的第一天,非常害怕,心理上極端不舒服,連茶也喝不下去,但是,他眼看著那麼多人既然可以輕鬆地伴著棺材一起喝茶,其中一定有點什麼道理,他決定挖掘出來。後來他每天都去看著小棺材喝一杯茶,這樣接連喝了兩個星期,他發現自己做事居然不再趕時間,連行路的速度也變得越來越慢。「生活裡有很多從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比如一杯茶到底是怎麼沖泡而成的?一塊餅究竟是如何烘製出來的?」他很開心地說,「當你用心去觀察,你就懂得怎麼喝茶才能夠喝到茶的香味,怎麼吃餅才能夠吃到餅的美味。」
「大多數的人隨便吃,隨便喝,粗糙地把一生過完。」他感歎:「根本不珍惜人身,也不懂得珍惜身邊的人事物,要知道,生而為人是多麼的難得呀!」
他搖頭,指著窗外大路上塞得滿滿,無法動彈的人和車:「難道就這樣,過了一生?」啜一口茶,他提醒我:「不要告訴自己沒有時間。」
這正是我時常對別人和自己說的口頭禪。
「用心去生活,慢慢過日子,不要跑得那麼快。」我禁不住隨著他的話語不斷地點頭。
「一個棺材在前面等你,你跑那麼快做什麼?」他問。
儘快,再快,再快一點,有沒有想過那麼快步走到前面去,是為了什麼?
速戰速決,還以為自己非常厲害,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慢條斯理的悠悠然感覺,突然,再多行一步就走到棺材前面,到那個時候,你願意繼續跨步走進去嗎?
我?我想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