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常見癌症,每年全台約有三十個病例,源發於腎上腺,常多處轉移,治療不易、五年存活率僅三成。台大研究出「氟多巴正子造影」技術,可精準判斷腫瘤位置、大小,精準度達九成八。研究成果獲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等七項大獎,並刊登國際醫學期刊《核子醫學期刊》。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癌症的第四名,僅次於白血病、腦瘤、淋巴癌,卻是最難治療的癌症,經常出現在腎上線,而且短時間內就會轉移甚至擴散到骨骼、肝臟。
傳統的造影技術只能掃瞄出身體內哪些部分可能有腫瘤,但無法判斷是活的腫瘤還是死的腫瘤,只能等到手術切除時才能確認。台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文明表示,開刀切除會對身體造成衝擊,若是死的腫瘤就不用開刀。
台大所研究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技術,是將試劑注射入靜脈,經過血液傳導,活的腫瘤細胞遇到試劑會產生多巴胺,再經過氟多巴正子造影,就能清楚呈現哪個部位有癌細胞,哪個部位已經出現轉移,醫師再評估治療方式。
研究團隊將氟多巴正子造影應用在診斷、追蹤和復發檢查等多科照護上,相較傳統治療方式,能將病童存活時間延長十個月,手術相關併發症發生率由百分之三十六降到百分之五,需切除腎臟的比率也由百分之二十九降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