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有轎子,約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到了清代,則是轎子最完備的時期。
官員乘坐的轎子
清代除在京城的王爺外,各省的總督、提督及巡撫,從沒聽說有坐八抬轎的(明朝有八抬官,想是坐八抬轎的),官員乘坐的轎子,多是四人抬的,分有兩種,一種是大轎,一種是便轎,轎身結構設備完善;另外則是三人或二人抬的轎。
大轎前後各由兩人負責,用兩根轎槓穿過轎身,前後兩端,橫穿一扁槓,另以圓槓直置橫槓中央、繫以精繩,直槓兩端各由一人承之肩上,轎後亦如之,此之謂「四人大轎」。
官居一、二品者,依制使用以綠呢圍轎身三分之二,其下三分之一則以紅呢圍之,俗稱的「綠呢大轎」。
轎內冬日用呢作裡,夏日換紗;轎座左右鑲以玻璃,轎後一面玻璃鑲在一斜形方窗上。前清大官多要戴翎子,翎長幾及尺,翎子須有突向後方的空間安置它,才設計此種後窗。清制轎內也不得脫帽的。
轎頂內以黑絲線織成的←子打成網子,整個罩上,轎頂中央設置一座頂子,狀似葫蘆,俗稱「銀頂轎」(其實是銅製);轎內有一扶手板,寬三寸,長與轎之寬度同,擋阻胸前,轎前行時用以扶手,搖動時,擋阻胸前,不至外傾(據說乾隆帝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扶手板特寬,其上可供他鑑賞字畫。)
轎前裝縫有門簾,分上下兩塊,男子坐,是不掛上簾的。轎內兩旁靠窗,掛半邊花瓶二個(因轎而特製),可以盛水養花。轎後有一托板,其上可置中型輕便軟皮衣箱,專備放置各色衣履之用,因為官吏出門須要隨時更換官衣,行路有行裝,拜壽穿吉服,遇喪則服素衣,而從前交通不便,不可能隨時回宅更衣,每日應用服裝,均宜事先備齊也。
另一種綠呢便轎,也由四人肩承,不過轎槓卻有區別。轎前一伕,將轎槓承肩上,轎槓穿過轎身部分要寬,槓愈往前愈窄,直至兩槓夾肩,只露一頭為止,轎中一伕,由兩肩承一寬三寸帆布帶,用兩手穩扶轎槓,維持平衡。轎後靠後斜窗一伕,面對後窗,亦肩承一帶,手扶左右轎槓,與轎前中部一伕同,俗稱黑人,他看不見前方,僅憑前方步伐,以定行止。轎最後一伕,肩承兩斜槓,情形與最前一伕同。
以上乃一、二品大員所乘便轎,轎身上下顏色,也是上綠下紅,頂也相同。夏日取下左右兩窗,便成涼轎。
另一種屬三、四品官員所乘,凡藩皋、司道、參將、知府等官用之,俗稱「藍呢大轎」。轎身圍以藍色呢絨,因此轎為三人抬負,又稱為「三名伕」官轎(清末亦有四人抬的藍呢大轎)。轎前二人,轎後一人,頂上一樣有網←、銅頂,轎前兩伕與綠呢便轎同。
而知縣只許乘二人肩輿小轎(其制為前一伕後一伕),頂多乘「三名伕」的大轎(大轎三伕,前二後一)。轎身全部黑色,轎下部有一尺寬紅色呢布。
民間的轎子
民間只准用二人肩輿,雖是百萬富翁,無功名者,也不得違制譖用宮轎。到了清末才有用三人抬的,如同知縣所用的大轎。
而市集上有一種轎鋪,彷彿今日「汽車行」,每一轎稱「一頂」,鋪中常備轎十餘頂,大轎鋪可放二十頂至三十頂,二十四小時備用。街邊亦有留停候客的,它的設備就差轎鋪甚遠了。
至於私人轎子的存放,就如現在的車庫,私人住宅,均有轎廳,進大門就是,不設門窗。平時所用轎子是停在街上的,用畢收回架在轎廳中,用兩長將轎身架起,使離地三至四尺,防潮濕也。
官宦及士紳之宅,常備三、四頂,有多至六、七頂的,但是民間百姓無人敢違制用官員的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