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自在又健康】 醫藥混亂中的自保之道

楊乃彥 |2013.01.21
975觀看次
字級

全球醫療怪現象:為何醫藥愈發達,反而病人愈多?一些大醫院如菜市場般喧嘩、吵雜,適合看病、醫病嗎?

多數人普遍缺乏養生保健的意願和主張,對自己的健康沒有信心,過度依賴醫療又醫藥常識不足,造成醫療浪費;同時增加「誤診」、「醫療糾紛」機率,醫病雙方皆不利。

二十多年前,本人在加拿大醫院工作七年,就注意到醫療疏失和過度醫療(簡稱醫源病)所導致的嚴重傷害。以醫藥最發達的美國為例,醫源病每年造成九十多萬人傷亡,高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改善機會渺茫;因為利益糾葛、專業傲慢以及民智未開,民眾無力制衡龐大的醫療體系,醫療亂象必將持續下去。

醫療體系如同雙面刃,可以救人也可能傷人;醫護人員也會疲累、犯錯、疏忽,造成病家難彌補的傷痛。

民眾的自保之道就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把自己和家人照顧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中華傳統的保健養生之道。

現代主流醫學的強項如外科手術、殺菌、急救等,治病的重點在控制症狀,無法根治現代人的慢性代謝症候群。舊的病人沒治好,新的病人又來了,所以大醫院永遠人滿為患,一床難求。

由於過度檢查和治療的副作用太大,病患可能在檢查或治療的過程中承受極大身體負擔,造成永久後遺症,甚至死亡;因此現今醫療糾紛不斷,「醫不聊生」,醫生也疲於奔命,而真正的受害者還是病患。

政府宜深化普及公共衛生教育及知識,教導民眾善用醫療資源,小病自己醫,例如感冒,宜多休息,少跑醫院,每年可節省約三百億,醫生可集中精力照顧重症病人。

「全民保健勝過全民健保」,傳統醫學重視「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主張「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學。傳統醫家多懂得養生保健之道,值得推廣。

治病不如防病,生活品質以維護身心健康最重要。平時注意衛生和營養,滿足生命的基本需要。「飲食有節、起居有序」,維持平和體質。

一般痠痛毛病多為氣血不通,可藉推拿、按摩、保健運動及多休息協助活血化瘀。養生保健、祛病延年靠自己,平日多吸收相關知識,莫做「營養健康」的文盲。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營養學博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