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史書趣】 古典文學裡的買賣

張天野 |2013.01.15
1354觀看次
字級

《論語‧子罕》篇裡記載:「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思是說,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這兒有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個識貨的買主賣掉它呢?」孔子回答道:「賣掉它!賣掉它!我在等待識貨的人哩!」

孔夫子那迫不及待的回答頗令人回味。古代中國歷來輕商,孔子怎麼會熱衷於「沽之哉」呢?熟悉《論語》的朋友們都明白,這其實是孔子和弟子的譬喻,美玉這裡是比喻個人的學識。此正所謂俗話裡所說的「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有這種譬喻和「買賣」嗜好的可不僅只孔夫子和他的徒子徒孫,中國古代文人似乎都有這樣的通病。大詩人屈原在《離騷》裡頻繁使用「香草美人」的譬喻,漢人王佑評價說「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於君。」可以說,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自擬棄婦而抒發對祖國和君王的深厚感情,從而給自己與楚國、楚王的那種簡單的「買賣」關係披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這種藝術手法深刻地影響了以後的文人,我們讀唐詩宋詞讀到那麼多的「美人」篇章,也就不足為奇了。如唐張籍寫的〈節婦吟〉,結尾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尤為人稱道。不了解歷史背景,很可能會以為這是一篇單純描寫節婦的詩歌,其實這是作者自比「節婦」,說自己忠於唐王朝,婉拒藩鎮李師道的「求婚」。

在古典小說裡,就沒那麼「委婉」了。比如,《水滸》裡楊志丟了花石綱,就逃官了,本來想著借皇帝大赦,重新回汴梁為官。誰知奸臣高俅作梗,楊志無奈只好在東京街頭賣祖傳寶刀。偏遇上地痞牛二滋事,楊志乃殺了牛二,被發配充軍;《隋唐演義》裡的秦瓊和程咬金也有類似遭遇,兩人走投無路,一個賣馬,一個賣扒,結果分別遇到了單雄信和尤俊達。

秦、程二人比楊志運氣好得多,單、尤雖是綠林之人,卻非牛二所能比。以後的故事也道明了這點,秦、程投奔了唐王李世民,而楊志則投靠了梁中書,看來英雄末路「賣」東西,也得遇上個「好買主」啊!

想來,施耐庵與褚人獲兩位作者,雖都是落魄的舊文人,但還是在沿襲孔夫子的窠臼。那就是說,無論英雄豪傑,還是文人墨客,終究還是要把自己「賣」出好價錢,更要「賣」給「好買主」啊!不然的話,「後悔藥」那是沒地方吃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