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度跨部會,結合內政部、國防部及衛生署等單位,推動家庭教育年活動,並發文各縣市政府,希望找出家中的家風、家訓與家譜,當成中小學生的寒假作業,有校長表示支持,但也有家長反對。我認為這項作業,對於家庭觀念日漸淡薄的今日而言,具有實質的意義,值得推行。
持反對意見的人說,社會結構已大幅改變,小家庭是現代主流,而外配及外來移入人口比例愈來愈多,如何了解祖宗的家訓、家風和家譜?這樣的活動,只會造成家長與學生的困擾,無助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也有人認為,家訓和家風顯得空洞,有守舊八股的感覺,最後也許會變成「家長作業」。
這些看法,雖不無道理,正因家庭結構改變,使得家人互動不足,家庭功能不彰,更需要來推動尋找家譜、家訓的家庭教育活動,讓學子學習「長幼尊卑」的倫理,及「家族根源」,才能有助於強化淡薄的家庭觀念。
其實,也可把這項作業,改成「親子寒假作業」,親子利用農曆過年期間,到親戚長輩家裡拜年,藉機了解家族如何形成,家風如何塑造,家訓又如何建立,親子互動中,關係更加親密,更可藉此展開尋根溯源之旅。
去年清明節,我帶著孩子回老家掃墓,堂兄交給我一分影印的劉家家譜,我欣喜萬分,因為這正是我多年來極欲想得到的家族重要資料,當場我把這分家譜給孩子們看,讓他們對祖先有了認知,也上了一堂家庭教育課程!
劉錦得(彰化縣
/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