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最有感覺的話:所謂「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裡都有飯吃。
小時候,看著從商的父親大起大落,大起時高樓住;大落時租屋居。小小的年紀就嘗到生意人軋三點半的滋味,最後父親生意失敗、宣布破產、遠走他鄉,我們的母親早逝,父親竟然撇下我們兄弟姐妹四人,讓我們過著寄人籬下、悲淒苦難的生活。
由於童年的不順遂,心中常存著一股不安全感,青少年時期就清楚告訴自己要好好努力,將來覓個公職,撈個「鐵飯碗」,一生才能溫飽;當時「鐵飯碗」對我來說就是生活安定的代名詞。終於,皇天不負苦命人,民國六十年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國中任教,第一次領到薪水時,我淚流滿面告訴自己,我成功了,手中正捧著一個「鐵飯碗」!
教書幾年後,因為深植內心的那份對生活沒有安全的恐懼感,當時對生意人的追求都一一婉拒;唯獨情衷也是捧著「鐵飯碗」的老師有感覺,所以很自然地我的另一半也是一位老師。
在當時,那個七十年代,被人稱為「窮教員」的我們,捧著兩個「鐵飯碗」認命地「在一個地方吃了一輩子飯」。用一份薪水拉拔三個孩子長大,並個個栽培到碩士學位;再用另一份薪水攢到一間屋子遮風避雨。這一輩子我們的生活雖不富裕,但我們不必擔驚,也不必受怕!
更可笑的是,我們唯一的兒子,也在我們的處心積慮下,曉以大義要他繼承衣缽,緊抓住末代公費生的機會,讀了師範大學,畢業後也當起了國中老師,從此我們家有了三個「鐵飯碗」,有一陣子,這是我那另一半嘴邊常嚷嚷,最得意的一件事。
但人算不如天算,兒子在教了八年書並完成碩士學位後,在他三十而立之年,做了一個世上最高貴、最難得的選擇——到佛光山跟隨星雲大師剃度出家了!
哇!你看順治皇帝有名的讚僧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唯有袈裟披肩難。
不得了了,我的兒子今天捧的不是「鐵飯碗」,而是人人稱羨的「金飯碗」耶!正如布袋和尚講的「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我不再沒有安全感了,我很安心,因為兒子比我們還要行,「他一輩子到哪裡都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