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進口的陽澄湖大閘蟹被檢驗出含有禁用的致癌物質,讓這饕客嘴裡的蟹中極品頓時乏人問津,但問題是,為何每次政府檢驗的標準作業程序都慢半拍,消費者都已經買「毒」下肚了,政府官員還在狀況外,甚至到問題掩飾不住了,才說這種致癌物質含量極微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種推諉卸責、不顧廣大消費者健康安全的心態,實在令人無法接受。
反觀鄰國日本,民眾對大閘蟹的喜好絕對不下台灣,甚至日本的橫濱市還有一年一度的「上海大閘蟹節」,但日本政府去年起將大閘蟹指定為限制進口的外來生物,嚴禁活體大閘蟹在市場販售。原因有二,一是怕大閘蟹的進口和養殖會破壞日本本土的水產生態,造成本國蟹種的基因改變,不利於保護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怕敞開大門後,難以杜絕遭受過污染或帶有流行性疾病的大閘蟹混入,使民眾的健康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同一基因的生物面臨滅絕。
日本政府對大閘蟹進口檢驗的嚴格管制,正是一種未雨綢繆地為食品安全把關,如果我們的政府也能在事前就制定一套「安全食品」的認證機制與罰則,從嚴審驗大閘蟹的進口,訂定嚴格的規範,甚至只限定一種進口管道,就不會出現今天大閘蟹在台灣「橫行」的後果。
為國人的健康把關,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訂定「安全食品認證」刻不容緩,至於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一檢驗出有問題,就馬上全面禁止輸入,這才是政府應當有的魄力和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