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半對一半」
二○一三年的台灣景氣會逐漸脫離谷底,但是兩黨的對立、某些輿論的唱衰,看不出有改善的跡象,就像不少西方民主國家,台灣仍將陷入「家不和,萬事難興」的困境。
當前台灣社會所出現的現象,可以「一半對一半」來形容。財富分配是「貧窮對富裕」,兩岸關係是「交流對限制」,公共政策是「政府對市場」,年齡分配是「銀髮對年輕」,產業發展是「傳統對科技」。
借用狄更斯的譬喻,台灣有二個:善良的台灣與私利的台灣、智慧的台灣與愚蠢的台灣;台灣有二面:光明的台灣與內耗的台灣、前途擁有一切和前途一無所有。
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當然是使台灣走向和諧、安定、幸福。你和我此刻能做些什麼?
(二)「輕」與「重」的倒置
我認為此刻阻礙台灣進步的還是「觀念」—那看不見、摸不著、卻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偏見,尤其是對「輕」與「重」看法的倒置。
在「一半對一半」的社會中,當然不是算術上的五十對五十,而是指總有一股力量與另一股力量相持不下。因此,每一個重大政策都會僵持,每一個芝麻小事都有爭議。試列舉當前流行的八項「重」與「輕」:
(1)重保護、輕開放。
(2)重補貼、輕納稅。
(3)重價格、輕價值。
(4)重數量、輕品質。
(5)重表面、輕實質。
(6)重當下、輕千秋。
(7)重指責、輕責任。
(8)重私利、輕義務。
如果這種「輕」「重」失衡持續,那就惡化了台灣壞的一半:內耗、平庸、自私;同時磨損了台灣好的一半:善良、付出、分享。
就在這一時刻,台灣得到一項國際評比的稱讚。英國《經濟學人》在「二○一三的世界」專刊中指出,評比了八十個國家的主客觀指標後,做了一個二○一三全球「出生幸運國」的排名。前三名符合大家的看法:瑞士、澳洲、挪威。台灣名列第十四,優於傳統五強:德與美(均十六名)、日(二十五名)、法(二十六名)、英(二十七名),也優於所謂金磚四國:巴西(三十七名)、大陸(四十九名)、印度(六十六名)、俄羅斯(七十二名)。
因此台灣人不必太自謙及太自卑,在二○一三年台灣出生的嬰兒是相對地幸運。
(三)福利好因為付稅高
上面八項之中所輕者(從不肯「開放」到不盡「責任」)必須調整。要透過各種方式:從道德勸說到訂定政策,把現代社會的個人義務、社會進步、企業責任與永續發展做比較合理的組合,例如:人人要很周延的健保;人人要很好的教育;人人要很方便的捷運及交通;人人要很好的退休年金及退休制度;但是人人都不肯分擔改革後調漲的費率、費用、成本,形成了一道逢「漲」必反、逢「改」必反的銅牆鐵壁。不論哪一個黨執政,都缺少「社會福利可以增加,虧損不能增加」的堅持,「自私的一半」永遠占上風。日本、美國、希臘等國的巨大財政赤字提供了可怕的實例。
我一再指出:除了要補貼低所得及弱勢團體外,台灣人民必須要付較高的稅。北歐社會的好福利,來自人民的高稅率,而非政府的高虧損。如果「肯負擔」的「一半」能占上風,台灣才有機會變成真正有品質及幸福的幸運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