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社會有大愛,很多人願意捐款幫助弱勢族群,卻對中輟生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不學好且拒絕幫忙;以琳學園多年來靠募款及找贊助,辛勤地協助不少中輟生度過人生低潮。
以琳學園的人員感嘆:「對中輟生來說,景氣一直沒有好過。」
走入台北市中山區某巷弄,少年的爽朗笑聲從一戶不怎麼顯眼的房舍傳來;這處位在地下一樓的「笑」園,是專門輔導中輟生的以琳學園。
以琳學園二○○四年一月成立,九年來輔導學校和法院轉介的中輟生。這些孩子通常是來自高風險家庭,無法適應制式學校教育,有偏差行為及人際關係等問題;有些則是受同學霸凌、排擠而不想上學的輟學生。
以琳的課程多元,除了唱歌學英文、玩撲克牌算數學,社會課還有一門「髒話課」,教導孩子經常不離口的「口頭禪」是什麼意思;社工說,孩子多半不知道自己「罵的是什麼」。
社工曾稚晴指出,以琳的老師需特別挑選,願意花心思在孩子身上是最重要考量;小朋友講話直接,上課常對老師嗆聲「其實你講課沒人在聽」、「你要不要下台」,老師的心臟要夠強。
孩子每周還固定一天到戶外上課,除了古蹟巡禮、溯溪、攀岩,有次還安排到獨居老人家清理環境;原本以為孩子配合度很低,沒想到孩子們看到比自己弱勢的人,竟自動自發分工打掃,讓指導老師感到欣慰。
「他們內心脆弱的那一面,常在戶外課顯現出來。」曾稚晴說,戶外課除了看見孩子最真實的一面,在外頭搭帳棚過夜時,大家互相分享故事,社工能更接近孩子、建立關係;社工找到他們走偏的原因後適時提供協助,希望能幫助他們走回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