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後書-- 再見了, 拉札老師

鄭政恆 |2013.01.02
1783觀看次
字級

電影《再見了,拉札老師》一開始時,是冬天的蒙特利爾,西蒙和愛麗絲是同班同學,都不是很合群的孩子,他們先後目擊了瑪汀老師在課室裡懸梁自盡。不久,來自阿爾及利亞的難民拉札應徵擔任老師,成為了西蒙和愛麗絲的班主任。

三個重要的角色,都有各自的煩惱。拉札的心中滿是傷痕,一家人更因為政治迫害而全部身亡,他舉目無親,來到異地加拿大,申請成為政治難民,又面對一些阻滯。他不是老師,老師只是他亡妻的職業,事實上他也沒有接受教師的職業訓練,蒙特利爾的孩子和阿爾及利亞的孩子,想必大為不同,文化上存有差異。

愛麗絲是拉札最喜歡的學生,她只由母親照顧,但母親因工作忙碌而沒有時間陪她。愛麗絲是早熟而孤獨的孩子,而她和拉札的交往,似是讓她找到精神上的父親楷模。至於西蒙,他與瑪汀之死有莫大關連,令他的內心也是布滿傷痕,需要有解脫的關口。生死困惑瀰漫在本片之中。

在最後一課,拉札為學生帶來他寫的寓言故事《大樹和蝶蛹》:「橄欖樹的樹枝上,吊著小小的蝶蛹,是翠綠色的。蝶蛹明天將會變成蝴蝶。大樹很高興看到蝶蛹成長,但他真希望蝶蛹能夠再多待幾年,他就會保護她不受傷害,保護她不受螞蟻攻擊。可是,她明天就要離開了,從此必須獨自面對敵人與惡劣天氣。當天晚上,森林發生火災,蝶蛹來不及變成蝴蝶。天亮的時候,灰燼已經冷卻,大樹仍然屹立,但心已經碎了,被大火燒焦了,被哀傷摧毀了。從此之後,每當小鳥停在樹頭,大樹就會述說這段故事,蝶蛹從來沒有甦醒,他幻想她展翅,飛向碧藍的天空,自由地吸取花蜜。」寓言的意思很豐富,指向拉札個人以及瑪汀給學生帶來的傷痕,也關於死亡與別離。最後拉札和愛麗絲擁抱告別,意在打破人與人之間因身分(師生)和文化而產生的區隔。

《再見了,拉札老師》拍得相當寫實,可以連繫到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中的人文現實主義傳統,以人道的眼光關心人性和社會處境,另一方面,本片有校園電影中常見的成長主題,但重心卻在一位跟外在環境格格不入的新來的老師。影片拍得平實,但一點也不呆板,其中也有運用懸念引人探究的故事(例如老師自殺的原因),又以一點點幽默感化解沉重(例如拉札背後的一尾紙魚、拉札和克萊兒的交往),而由影片之初的寒冬,轉向最終暖和的季節,解凍和生機盎然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