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一直很羨慕瓊君,因為她最早實踐著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宗旨——帶著孩子在天籟下起舞。
最初與一群朋友成立「荒野」,除了保護台灣美好的自然環境外,主要也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自然中培養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台灣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被台灣的自然生命所感動,培養與台灣環境之間的感情。因此至聖先師孔子所追求的理想國也是我們所嚮往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之後知道瓊君移居到花蓮,在深山的學校裡帶領著一群小朋友,老實說,這也是許多在都市謀生的荒野伙伴所朝思暮想的生活,只是大家少了瓊君的勇氣。
從這本描繪得栩栩如生的書裡,我才確切的了解瓊君最近這幾年的學習心得,也很感激她能把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記錄下來,因為這些年全台灣從都市到偏鄉的學校,如火如荼地推動閱讀與寫作的運動裡,這本書會是所有老師與關心孩子的家長或志工們非常好的參考。
養成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除了是面對變化迅速的世界與高度競爭下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外,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代表他對周遭的社會是有感受的,對世界是好奇的,對未來是有憧憬的。我總是覺得,透過閱讀產生對生活的熱情以及對看不見的另一個世界的想像,是讓孩子得以超越現實環境限制的唯一力量,這對於地處偏鄉,較缺乏文化刺激的孩子更顯得重要。因此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遠遠比考試多會幾題來得重要。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老師與家長因為焦慮,不知不覺下「逼迫」孩子把全部的學習精力放在教科書上了,偏偏教科書通常都很難看,因為教科書的設計是希望孩子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對我們這個世界有大概的認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鳥獸蟲魚的知識以及人類古往今來的所有文明、歷史、藝術、法律、制度……等等,除了必須讀許多不同的科目之外,每篇課文就限於某個知識領域,因為課文內容長度有限制,因此課本裡沒有故事、沒有感情,只是綱要,對孩子而言這些內容他又沒有實際生活經驗,因此讀起來既枯燥又乏味,再加上要考試,充滿壓力又打擊信心,因此只讀課本的孩子,很快就會喪失學習的熱情。
從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瓊君如何將閱讀與孩子的真實生活結合,甚至從閱讀中引導他們思考,進而培養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並相信可以給每個關心孩子的大人們一些靈感,進而揣摩出對自己的孩子或帶領的學生最有效果的方法。(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