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立委陳碧涵昨天上午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提出小規模試辦台灣版的「公費留/流學制度」,除讓弱勢大專學生免學雜費,每個月再給基本工資約一萬八千多元作生活津貼。教育部長蔣偉寧答詢時指出,大方向支持,經費來源可由學產基金支應,最快明年八月起小規模試辦。
立委陳碧涵昨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表示,教育部雖然全額補助低收入戶大學生學雜費、部分補助中低收入戶的學雜費,但許多清寒學生為了生活,必須課餘打工到凌晨,還可能因家計困難中輟。她提出「公費『留/流』學台灣版」的構想,獲得蔣偉寧正面回應。
陳碧涵指出,根據統計,公費留學生赴紐約讀研究所,每名學生一年可獲學費補助與生活津貼一百五十萬元,這樣的經費已經可以補助五位弱勢家庭子女。她表示,「公費『留/流』學台灣版」可參照公費留學的概念,提供相當的名額給弱勢家庭,初步建議兩百個名額,經由考試或書面審查提出申請,不論讀國立或私立大學及技職院校的任何科系都可申請。一旦獲取公費資格,教育部除了現有的學雜費全額或部分補助外,額外給每個月基本工資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作為生活津貼,讓這些學生可以安心念書,希望一方面替台灣「留住」人才、另方面促進階級「流動」。至於成績門檻,以及未來權利義務關係,例如就學期間不能有兼職工作,或求學期間學科成績必須及格等,可由教育部再訂規範。
蔣偉寧說,這個提案大方向符合教育部「改善反重分配」理念,可在學產基金的基礎上,積極研議可行的辦法。他也說,給學生的生活費未必要跟基本工資掛勾,經費來源考慮從學產基金來支應,教育部也會積極募款推動,會進行討論,並小規模試辦,最快明年八月可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