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等教育評鑑爭議不斷,教育部高教司表示,正著手將以往委託高教評鑑中心、台灣評鑑協會評比,逐步改成各校自我評鑑,現階段由三十四家大學、二十六所技專科大試辦。但高教司強調,大學自評不是自己評自己,而是「大學自辦外部評鑑」,評審委員八成必須來自校外。
政治大學昨天舉辦「高等教育評鑑論壇」,邀請教育部、大學校長、學者針對大學評鑑交流意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雯玲指出,教育部正規畫將大學評鑑改由學校自我評鑑,由各校依其特色訂出評鑑機制,經教育部認可小組審查後,再由校方邀請外界評鑑單位評核;但顧及客觀公平原則,須有至少八成的評審委員來自校外。
黃雯玲指出,大學自評將由參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的三十四所大學、二十六所技專科大試辦,打頭陣的十所大學正陸續將「自我評鑑機制」送到教育部審訂,黃雯玲說,如果試辦效果良好,未來將全面實施。
但台大前教務長授蔣丙煌認為,台大多年前就開始自評,一○三個系所每五年評鑑一次,但每到審查時,系所代表都為自己人說好話,甚至趁機喊「經費不夠、教師不足」。他擔憂即使日後改成大學自評,問題還是沒解決。
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劉維琪指出,大學自評非國際主流,必須要有外部機構監督,應有配套措施,否則評鑑結果不具公信力。他建議仿照歐洲,邀請學生擔任評委;歐洲經驗也發現,只要評鑑時有學生在場,其他委員就會比較認真。劉維琪說,大學要評鑑,主因在於大學與學生或家長間存在資訊不對等現象,必須透過第三方評鑑,提供更多與辦學品質有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