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色彩,絕非純粹的自然之色,而是飽含著詩人深沉的思想感情。「雪色白邊袍色紫,更饒深淺四般紅。」楊萬里在〈金鳳花〉中連用四種色彩,表達了對金鳳花的喜愛之情。詩人們除了像這樣直接用色彩來描繪景物外,還常常用色彩借代花、葉、果或其他事物。
綠色和紅色是詩詞中最常見的替代色,詩人們多以綠代葉,紅代花。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中,「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表達了詞人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傷感情緒。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
粉色有時也用來代替花,晏幾道〈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紅,日日香成陣。」其中的「粉」、「紅」都代指花,「墜粉飄紅」描畫了紅花在春風中四處飄飛、無處不落的情景。
古代詩人們還常用「春紅」、「落紅」、「愁紅」、「紅雨」等代替花,借以抒發各種感情。
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春紅」本是開在春天極其美好可愛的紅花,可惜已經凋謝,詞人的悽涼愁苦之情盡寓其中。
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落紅」即落花,無情的春風吹過,明日園中的小徑上恐怕要花瓣滿地,寫出了詞人流連光景時的淡淡哀愁。
詩詞中有時也以「青」、「翠」、「碧」代葉。
李商隱〈贈荷花〉:「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其中「翠」代荷葉,「翠減」描摹了荷葉色彩變淡的情形,引發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嘆;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唯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裡萬黃金。」其中「碧」代橘葉,「碧叢叢」寫出了橘不畏秋霜的特性。
「翠」也可代指綠色植物。
韓琦〈小檜〉:「當軒不是憐蒼翠,只要人知耐歲寒。」「蒼翠」是翠綠之色,在詩中指小檜,詩人把小檜移到窗前,是要人們知道它有耐歲寒的品質。
黃色在詩詞中也可代葉。
岑參〈范公叢竹歌〉:「寒天草木黃落盡,猶自青青君始知。」其中「黃」代黃葉,草木在苦寒中紛紛落下葉子,詩人借此襯托了青松不畏嚴寒的堅貞品質。
柳芽初長時呈現淡黃色,有些詩人就用「輕黃」「嫩黃」「淺黃」等代柳芽,劉禹錫〈楊枝〉「迎得春光先到來,輕黃淺綠映樓台。」「輕黃淺綠」寫出了柳條綻綠、柳芽透黃的初春景色。
黃色(金色)還用來代果。
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青黃雜糅」中,「青」、「黃」分別代指綠葉和黃橘,橘樹枝繁葉茂,葉綠橘黃,錯雜相映,色彩絢麗燦爛;蕭綱〈詠橘〉:「故條雜新實,金翠共含霜。」其中「金」、「翠」分別代橘果和橘葉,寫出了橘耐寒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