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大鼓 具環保與慈悲理念

郭書宏 |2012.12.26
124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大樹報導】佛館大鼓誕生地「仁和」,是製鼓界翹楚、人稱「阿塗師」的王桂枝一手創立;阿塗師往生後,製鼓技術由長子王錫坤(圖/記者邱麗玥)傳承,近年來更致力開發具革命性的「非牛皮之鼓」,其中以「佛館大鼓」作為他經年研發的代表作。

這只佛館大鼓直徑九台尺、鼓面達七台尺,其鼓桶採用國外紅木類花梨木,最厚度有九公分,最薄之處也有七公分,堪稱是全台最大的鼓。王錫坤表示,「我評估唯有比例平衡的大鼓才撐得起鼓樓;而佛館是世界佛教指標建築,用材應與眾不同。」

「佛館大鼓不僅全台最大,且製作過程沒有殺生。」負責全程監工的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糾察慧豪法師表示,有別於一般中國鼓多以牛皮製作,佛館大鼓採用植物纖維製成鼓面,兼顧環保潮流與慈悲護生的理念。

「承蒙星雲大師看重,把製作佛館大鼓的重責交付予我,我盡當使命必達!」王錫坤指出,考量鼓面使用植物性纖維音質也許會有落差,他曾向大師提及難度及疑慮,但大師仍鼓勵他:「不要緊,做這個大鼓護生的意義,遠大於實際使用功能。」

為完成植物纖維製鼓的「不可能任務」,王錫坤奔走全台相關研發單位,並進一步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合作,終於找出可行的方法。他說,為克服植物做的鼓皮可能不耐久的問題,他特別將植物纖維揉合了部分的化學纖維,以增加鼓面的韌性與保存,「牛皮怕潮濕易發霉,相形植物性鼓面防潮抗霉,佛館大鼓縱使面臨南台灣濕熱天候,或是颳風下雨等情況,絕對經得起考驗!」

「鼓聲」是一只鼓的靈魂。王錫坤指出,佛館大鼓為求聲音平穩、平和,沉而不悶,光是乾燥鼓桶木材就花了四個月乾燥,以求品質穩定;刨製鼓桶弧度完全仰賴手工,將木材片片拚版組裝,「因為鼓實在太大,一個翻面轉身,就得花費好幾小時,光打造鼓桶就耗時一年。」

用「夜以繼日,焚膏繼晷」來形容製佛館大鼓的過程,實不為過。他說,如今看到大鼓高掛在佛館鼓樓,鼓聲在菩提廣場悠揚傳送,讓日後來館遊客藉聽聞鼓聲,體驗佛教暮鼓晨鐘的莊嚴,「這將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