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表示,人間佛教是僧信二眾共有。
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記者羅智華大樹報導】「台灣很小,很多人不曉得台灣在哪裡;但佛陀很大,大家都知道,將佛館建在台灣,就能讓前來造訪的民眾認識台灣、知道台灣在這裡!」在歡迎諸山長老蒞臨佛館慶周年的典禮上,星雲大師向來自海內外的寺院住持,談起興建佛館的緣起與願力。
大師說,經過大家幾十年來努力弘揚佛法,目前是佛教在台灣最興盛的時期,但如何延續佛教慧命,則是要共同關心的嚴肅議題。佛教不像天主教,有教宗為共主,為避免佛教因各自分裂走向滅亡,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等長老因此推動人間佛教,希望藉此讓大家了解,人間佛教不屬於個人,而是僧信二眾共有。
何謂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淨化的」,但如何讓人間佛教遍及五大洲?大師提出四個重點加以闡述。第一是要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過去修行者喜歡住在深山,但隨著交通日益方便、天涯若比鄰,我們必須走入社會。
第二則要「從寺院走入家庭」,我們不是只等信眾來寺院禮佛,而是要將佛教功能擴及信眾家庭,若能達到「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就無須憂愁佛教不興盛。
第三則是「從出家眾的佛教,分燈至在家信眾」,透過僧信二眾的合作擴大佛教力量。大師說,正所謂「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厭細流」,過去佛教會排斥神明;但在佛陀時代,卻是天龍八部來護持佛法,佛陀有七眾弟子,如果將神明納入,就有八眾弟子,所以說佛教要有度量,才能「海納百川」。
第四要「從講說的佛教,提升到生活服務」,大師表示,未來的佛教,要提供生老病死的服務。例如幫忙年輕人求職、提供老年人安養、協助社會弱勢等,當佛教能提供更多服務、讓社會國家都需要佛教存在時,那麼佛教自然就能綻放光明、慧命長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