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約708-765年),字號不詳,邢台人(又傳為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任盱眙尉,後隱居鄂渚西山(武昌樊山),見《唐才子傳》:「仕履頗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有肥遯之志。後寓鄂渚,招王昌齡、張僨同隱,獲大名於當時。」
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之譽,《四庫全書總目》稱「卓然與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唐丹陽進士殷璠《河岳英靈集》列常建於卷首,曰:「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以田園、山水為寫作題材,詩存五十七首,有《常建集》。
見其〈宿王昌齡隱居〉隱逸之情:「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常建辭官歸隱西山,王昌齡仕途也是坎坷,並未歸去。題「宿王昌齡隱居」,指王昌齡未仕時隱居處,後王昌齡出仕,未於此安居,常建獨宿好友舊處。
首聯以王昌齡隱居處有清溪流入深山,悠遠難測,但見白雲一抹。南北朝陶弘景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成〈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王昌齡窮而孤,以雲相襯更顯現王氏情操,也正因王氏不在,倍覺孤涼。
頷聯寫憑望松樹葉隙,清月露華,不分主客,中夜相伴。「君」是王昌齡,也是常建,王昌齡雖然久去,自己訪友故居別具情致。
頸聯敘夜宿小屋,窗影逐來,王昌齡庭院已然荒蕪,過去盡是藥草,而今苔蘚四處。此處有著隱逸小趣,卻也有惋惜深情。
尾聯大鳴歸去之志,效法過去王昌齡隱逸生活,鸞鶴為侶,終隱山林,招勸王昌齡一起歸隱。「鸞鶴群」,見南朝宋江淹和劉景素〈從冠軍建平王登香爐峰〉詩:「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
另見〈三日尋李九莊〉:「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李九何人不詳。詩譯柳綠渡口,春雨止泣,於三月三日乘舟訪友。故人家處桃林滿岸,清溪直流門前。此詩〈三日尋李九莊〉乃尋而未尋,但憑想像,曲盡情味,滿溢尋友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