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近百年來人體和動物的研究,最簡易的保健之道在於「少吃多動」。
低熱量飲食能增進肝腎功能、消化功能、抵抗力、學習能力等,有益健康長壽;同時可維持血糖、自由基、血脂肪、體脂肪、胰島素在正常範圍,因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不良、過敏性病變,甚至癌症罹患率。
人步入中老年,活動量和代謝率都逐漸下降,所需要的熱量自然減少;否則過多熱量製造多餘脂肪,反而阻塞血管和經絡,加速老化,衍生疾病。古人所謂「有錢難買老來瘦」就是經驗的累積;體態輕盈活動靈敏,老當益壯。
每日健康食物組合,宜控制食物總熱量,選擇高營養、高纖維、低鹽、低糖、易消化的天然食物,例如多喝好水、多吃粗糧蔬果、良質蛋白、天然油脂、豆類、核果、芽菜、種籽、藻類(綠藻、藍藻)、菇菌類、(豆)奶類等。少吃加工食品、白米、白麵、白糖等。
年輕時食量大,偏好高熱量食品,年紀漸長後宜隨需要降低醣類食物及高熱量食品,否則血脂肪、體脂肪持續增加,各種難治的代謝性慢性疾病接踵而至,只得長期吃藥控制病情。
凡藥必有副作用,尤其西藥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妨礙營養素的吸收、利用;長期服用西藥易造成身體代謝混亂,健康品質下降。
茹素者習慣吃較多澱粉和含糖的醣類食品,容易引起血糖起伏大,產生飢餓感;如果長期攝取過高熱量和高澱粉食物,易產生過多血脂肪和體脂肪,導致心血管疾病。因此,降低飲食總熱量是關鍵因素;宜增加天然油脂和蛋白質較高的食物如核果、種籽類食物比例,取代過多醣類食品,以增進體內荷爾蒙的穩定性和飽足感。
強調「吃到飽」的自助餐點、垃圾食品、重口味的麻辣鍋、大份量的甜點等,經常食用都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尤其不利中老年人。「每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提醒我們食勿過飽的重要。
養生保健愈早開始愈好,懂得「忌口」,避免「病從口入」,選擇適合自己體質需要的食物組合,常活動筋骨,就能病痛少一些、衰老慢一些,享受健康的喜悅。
(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營養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