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立委接獲家長投訴,南投縣某國小僅要求原住民和新住民學童接受兩性教育課程。但並沒要求平地生也要上課,讓原住民和新住民孩子受到同學嘲笑,學校此舉明顯歧視原住民和新住民。
長期以來,社會對原住民和新住民有刻板印象,先入為主地認為,原住民、新住民多為弱勢家庭,父母教育程度低,經濟環境差,因此孩子素質也不如人,需要特別「教育關照」。
因此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被貼標籤,若遇有孩子功課不佳或個性較叛逆,也往往歸咎於孩子來自原住民或新住民家庭的關係。
曾有官員要新住民婦女別生太多,更有立委認為如果沒有政府的協助,新住民的第二代可能會是未來治安的隱憂,這種自我感覺優越的言論,充滿對族群的偏見歧視。
事實上,許多原住民和新住民,或許社經地位不如人,但父母一樣非常注重孩子的教養,今年就有大陸配偶之子基測考滿分,成為宜蘭縣的狀元。
我鄰居越南配偶的孩子,年年功課都名列前茅,而且懂事乖巧、樂於助人。
我有兩個女兒,不敢說很優秀,但至少懂得基本的禮貌和做人的道理,許多例子可以證明,新住民之子沒有不如人,素質更沒有比別人差。
學校本應該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族群,而非帶頭歧視外來族群,希望社會大眾放下偏見和敞開心胸接納不同族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李月治(台北市/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