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六十歲李姓婦人十年來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折磨,服藥出現抗藥性,不斷換藥,腫脹疼痛全身僵硬,直到二個月前接受生物製劑療程,疼痛減緩,病情控制良好,被侵蝕的軟骨回補。昨天她現身說法,鼓勵其他病患及早就診。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藍忠亮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發病時間平均在三十五至五十歲之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九倍。致病原因,最新醫學研究認為吸菸、牙周病及家族遺傳都有關聯。
他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小關節的腫痛或晨間僵硬,若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的破壞及變形,嚴重因感染致死。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二十年前幾乎無藥可治,隨著醫藥進步,患者及早接受治療,緩解的機率愈高,對關節損壞、失能都有較好的保護,還是有可能控制住病情。
藍忠亮發現,有病患治療後因症狀緩解或因服用藥物產生不適,自行停藥,因此加重病情,建議治療過程中,能充分與醫師溝通,並經由醫師評估調整藥量,或由醫師診斷再行停藥。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不易,主要靠病人描述症狀,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日本厚生省曾召集專宣研訂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基準」(如附表),可做為民眾自我檢查基準。
民眾自我檢查重點
項目自我檢測六項指標,勾選逾四項應儘速就醫
□晨間僵硬15分鐘以上,為時超過一周
□全身18個關節區域中,有3個以上區域腫脹超過一周
□手腕、掌指、近端指間、腳踝、趾間任一關節腫脹超過一周
□對稱性腫脹超過一周
□血液中有類風濕因子
□手部或足部X光出現軟組織紡錘形腫脹,或有骨質疏鬆、骨侵蝕情況
資料提供/藍忠亮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