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中強調若人能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善行菩薩道;凡有僧俗欲行菩薩道,而不聞此經,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者。
以下釋尊以「鑿井喻」啟發人人的菩提心。並囑咐末法時期演說《法華經》的儀軌。
鑿井喻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即:有人在高地,為求水而挖地。最初不管怎麼挖怎麼鑿,都只看到乾土,但漸漸地看到溼土,若再努力,最終能挖到泥土而得到水。
如是,若穿過阿含小乘的乾土,方等、般若的溼土,而到一乘法華的溼土,則必定能到中道實相的智水。
末世為眾說法儀則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此解釋如來滅後說法儀軌。法師不必盡為比丘,故佛陀以善男子、善女人統召四眾。
如來自證之第一義空法性,即為如來所常安住之室。唯此以利樂眾生言,故以大慈悲心為室。若人能安住於此心,即名「入如來室」;「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衣以外調寒暑,內護身命為用,能柔和忍辱,則足以外遮暴惡,內持賢善,故即名著如來衣;「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如如智即如來,如如智常契證於一切法畢竟空寂之如如理體,即名坐如來座。
是故「大慈悲心、忍辱衣、法空座」,乃如來滅度後,以修行弘通《法華經》者的規則,就是「弘經三軌」的殊勝義。
這衣、座、室的三軌,可以說是為四眾弘經之法華行者,能真正得入於心境中,才是具有化他的資格。由此,不只是弘通《法華經》的法師,而一般弘經的法師,也是其必備之要件原則。
(法師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