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與受 彼此都有意義

李祖翔 |2012.12.08
1670觀看次
字級
黃惠琴說自己小時候就是資助童。圖/喜憨兒基金會、真善美基金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助兒童計畫,是讓孩子獲得生存機會和教育發展,一點資助和簡單的禮物是孩子心願也是夢想,對資助者來說,還有鮮為人知的好處,沒有參與過的人無法體會。像在憲兵司令部服務的邱靖傑,透過分享資助的喜悅,與同事薛丞妘拉近距離,兩人一起幫海外的孩子完成心願,彼此得到滿足不說,還發現「善良的人看起來好迷人」,終於決定攜手共度未來。

邱靖傑說,有次資助童來信上,發現孩子寫了一行:希望有一台腳踏車,但或許是孩子害羞,又用橡皮擦擦掉了,兩人因此決定送一台腳踏車給他,社工並鼓勵孩子自己存錢,負擔部分購買的錢,學習自立,孩子在存錢買到腳踏車後,寄來的感謝信和照片,讓兩人感動。他們說,從小資助孩子,就像提早體驗陪自己孩子一同成長的滋味,現在餵奶時,也會想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像自己寶貝一樣幸福的人,就會記得每個月資助一點錢,讓他們改善生活、改變生命。

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受資助的孩子,需求很簡單,也許只是一分賴以維生的食物、一杯乾淨的水、一個上學的機會,資助人的愛心捐款,就能為他們實現夢想。

全家人都受惠

高英工商的輔導主任黃惠琴,就讀國小時也是世界展望會的資助童,當時展望會給她一個接受資助人捐助的編號,現育有一女的她,有了另一個資助人身分的編號,持續十九年從收禮物到給禮物,感覺很奇妙。黃惠琴說,從小父母就以務農來撫養五名子女,經濟負擔大,她與家人過著清貧生活,一九七三年娜拉颱風,當時災情慘重,所居住的村落引發土石流,風雨中她聽到鄰居哭喊著逃命,妹妹也差點被沖走,賴以維生的農田全毀,那時她接受外國人的資助,從吃的、穿的到文具,這些小孩子需要的物品,無論金錢、物資或關懷照顧,都讓她深刻感受到,被幫助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名孩子,而是一整個家庭。

每個月騎三輪車往返南投草屯與台中兩縣市的七十歲林昭雄,同樣默默行善九年。到世界展望會捐款,來回需要騎上四、五個小時,但他相信,自己的付出連結了世界的兩端,不只是非洲的四歲男童受到幫助,國內偏遠地區孩童上學的道路也因為他「一千元」的愛更加平穩。當他看著兒童資料卡,不禁笑說,第一次看到照片,覺得孩子黑黑的,但是很樸實,雖然看不懂他信上面的英文在寫什麼,但相比之前是看起來有長大一點!「這樣我就很歡喜了。」

小六童懂資助

十一歲、就讀小六的小恩,不玩智慧型手機、不上補習班,也不盯著電腦螢幕上的遊戲,他和媽媽把錢省下,一起資助西非的十二歲「小姊姊」Sesay(希薩)。媽媽記得當時問小恩想捐多少零用錢幫助貧困的小朋友?小恩反問:「打營養針需要多少錢?」原來他一直記得,書上曾提過,注射一支營養針就能幫助一名營養不良的孩子活下去。收到Sesay的成長報告後,小恩笑了,也開始和媽媽一起畫卡片,將自己的祝福帶給遠在西非的Sesay,希望小姊姊收到卡片後會很開心,也希望和他一樣快樂的長大。

世界展望會中區辦事處主任嚴淑貞說,每個孩子在資助人心中都是最珍貴的寶藏,一點點錢,就能幫助一個孩子接受教育、有機會追尋他們的夢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