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一名中年男子因尿酸發作腳踝腫痛,服用數天止痛藥,當時背部發癢,以為是溼疹,家人卻發現男子背部有黑色斑,小如硬幣,大如掌心以為皮膚罹癌,診斷才知是固定性藥物疹。醫師表示,此類病症若過於嚴重,須住院治療。
成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林子凱表示,藥物疹常讓人以為是一般皮膚炎而忽略。發生部位在皮膚及黏膜,例如軀幹、手、腳、唇部或生殖器。曾有七十二歲老翁感冒服用普拿疼,全身出現水泡,好像被燒燙傷;五十三歲男子腰酸背痛服用消炎藥,生殖器卻糜爛。
病灶多是服藥三十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特徵是明顯邊界的圓形或卵形紅斑,通常有癢感或刺痛感,病灶中央逐漸變成灰色、紫色或褐色,可能形成水泡;病灶消失後,常留下暗褐色的色素沉澱。
林子凱表示,患者若再服用引發藥物疹的藥物,病灶會在原先位置發作,若反覆使用,過敏反應會愈來愈厲害,皮膚會有類似多處燙傷的病灶,稱為水泡性固定性藥物疹;嚴重時得在加護病房治療。
常引起固定性藥物疹的藥物,包括使用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消炎止痛藥)、鎮靜劑、緩瀉劑、降尿酸藥物等。治療時主要是傷口照護,避免感染,可適時使用類固醇來減輕發炎反應。
林子凱提醒,有藥物疹反應的人,須記住過敏藥物名稱,看病時要告知醫師,避免服用過敏藥物再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