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外面上課時,認識一位年約六十多歲的大姐,由於她常常坐在我的旁邊,於是漸漸地熟稔起來。有一次,她拜託我幫她上網搜尋有關古畫買賣的資料,卻讓我發現她不想讓孩子知道的祕密。
幫這位大姐上網搜尋東西,其實只是舉手之勞,但我邊搜尋邊開始感到疑惑:「她不是有小孩嗎?為什麼不請小孩幫忙搜尋呢?」見面時,我忍不住向大姐表達我的疑惑:「大姐,您怎麼不請您的女兒幫忙處理一下呢?」
「幹嘛讓她知道啊?她要是知道我賣掉這幅古畫的話,一定會想分一杯羹!」啊!原來如此!
後來在幾家比價之後,大姐終於決定要賣給誰了!在交易的那一天,古畫社的人要來搬畫時,大姐的母親,看到陪伴她這麼久的古畫,即將被搬出去時,忍不住涕泗縱橫地哭起來了,搬畫工人還連忙安慰老人家,大姐才依依不捨地目送這幅畫離開……
搬畫工人走了之後,大姐和媽媽若有所失地望著那原來掛畫的空白處許久,直到大姐的女兒回來,她竟然沒發現,家中少了那一幅畫。大姐看著女兒匆忙經過的身影,更加深她的失落感。心想:好險沒有請女兒幫忙上網搜尋古畫買賣的資料,因為她除了無法了解那幅古畫在她心中的價值,搞不好還會藉此要求分點小錢,當作她幫忙處理相關事宜的費用呢!
聽完大姐的經歷後,我發現同樣一幅畫,在祖母孫這三代有不同的感情和價值。祖母似乎已把畫當作她的女兒,把畫賣掉就如同嫁女兒一樣感到心疼;大姐似乎把畫當作她維持家計的工具,把畫賣掉,家裡才有現金收入;而孩子則把畫當作空氣一般,輕到幾乎忘了它的存在。
祖母在乎的是它的「價值」,古畫是她的女兒紅;大姐在乎的是它的「價格」,古畫是她的撲滿,得把撲滿打破了,才能用得到錢;至於女兒則視它如敝屣,好像這幅畫不曾走進她的生活中。看來,古畫不只畫出它的風景,也畫出了老中青三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