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離島缺水問題長期無法解決,金門縣政府希望與對岸合作引進廈門水源,目前廈門方面已完成準備工作,金門縣政府正設法遊說中央政策鬆綁批准。
水利署擔心金門向廈門買水會受制於人,現在是以廣建水庫儲存雨水,抽取地下水與淡化海水做為主要水源。但金門縣政府仍然反映缺水,將來觀光客可能愈來愈多,缺水狀況或會更嚴重。
金門縣政府的說法是,香港向廣東買水;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水,長期來也沒有斷水問題。何況從廈門經海底管道引水到金門金沙水庫,也可事先控管水質品質,應該安全無虞。
但是香港和新加坡長期向境外買水都有相當的危機意識。新加坡曾經與馬來西亞因為買水發生糾紛,因此全力發展低廉的海水淡化及再生水利用,力求水源自主。
香港雖說每年約花三十多億港幣(約台幣一百多億元)向廣東買水,仍然廣建水庫,且早在一九五○年代就開始實施鹹淡水做為廁所用水,分離飲用水的政策,以減少乾淨淡水的水源利用。
目前香港約八成人口均使用鹹淡水沖廁。廁水所需的標準雖較飲用水為低,但仍需一些基本的處理程序。例如自海中抽取海水後,先由隔離膜過濾較大的雜質,之後再用氯氣或次氯酸鹽消毒後,才免費供應給用戶。這樣的鹹淡水聞起來有點鹹味,不能飲用,但用來沖廁所馬桶,足足有餘。
依照台灣自來水公司估計,廁所用水約占生活用水的百分之二十八。如果複製香港用水經驗,採取鹹淡水與淡水分離使用,約可節省淡水水源近三成。
金門等離島缺水問題,若是採取此項措施,可能紓緩大部分缺水情況。台灣本島面臨枯水期的長期困擾,若是運用此辦法,或許可以不必再花大錢續蓋水庫。
金門的缺水問題,應該有長期對策,單純考慮向境外買水只是短期方法,如何有效利用珍貴的淡水水源,以及透過科技製造低廉的自主水源,也許更值得期待。
台灣官員經常出國考察,不知道為甚麼都沒有學到香港與新加坡經驗?
羅保華(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