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說,打仗最困難也最危險的,就是奪取先機之利。
尤其在不利於我方的形勢下,要轉禍為福、開拓新局,更是難上加難;無怪乎這位世界公認的兵家鼻祖、頂級的戰爭之神要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軍爭第七〉)
軍爭,亦即在戰場上與人爭鬥,所爭為何?利也。
我們都知道,戰場上成王敗寇,爭時間、爭空間,為的都是資源有限,消耗又大,面對人性弱點,誰能取得有效的優勢,創造關鍵性的利基,勝算就愈大;反之,稍有閃失,便貽誤戎機,並淪為率先犧牲的吞敗者!
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沙場上歸納出一個權衡情勢、伺機而動的行動法則,就只有:「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這句話出於〈軍爭第七〉,孫子說,打擊敵人的機會一閃而過,做好萬全準備還不夠,該出擊時,就該放手,進行閃電攻勢,如颶風般橫掃戰場,殺得敵人措手不及。
疾如風、快如火、動如雷霆。這個手法拿破崙在攻克巴爾德堡壘時曾用過,他算準了奧軍估計他的部隊絕不可能翻越阿爾卑斯山,於是翻山越嶺,快速抵達戰場,給對手一次應變不及的迎面痛擊。
徐如林,不動如山。則是指在受敵挑撥時沉得住氣,如山一般沉穩,就像孫臏的「圍魏救趙」妙策,孫臏面對魏國全力攻趙,指揮齊軍直搗魏都大梁,而非趙都邯鄲。
而歷史上最出神入化的「難知如陰」實例,莫如諸葛亮接令回成都一事了。因司馬懿大軍在後,蜀軍無法輕易言退,諸葛亮於是把部隊分成三組,讓其中兩組將領喬裝成他,然後派士兵手持七星旗,在風沙中兩組人馬交替出現,使司馬懿陷於疑惑和誤判,加上魏軍人人畏懼主生死的北斗星,不敢窮追猛打,諸葛亮終將物資撤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