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學畸形發展
  
國內科技大學畢業生踏出校門後,往往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煩惱,目前已成為社會爭議與探討的話題,事實上熟悉內情的教育界人士一針見血的指出;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技術學院轉型為各種科技大學的學校,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在各縣市設立,各科技大學每年為招生常搶破頭,也使出各式各樣招生花招,由於進科大太容易,不少原本成績不佳的學生,在進入科大就讀時,就抱著混畢業的心態,因此少數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因此「畢業就是失業」當然成為這些學生的最佳寫照。
當前國內大專院校數量是否供過於求?國立東華大學校長黃文樞直言不諱認為,確實如此。因此今後宜採去腐存菁的方式,才能訓練出與教育出優秀的人才。
有人以為歐美各先進國家,大學入校採取從嚴作法,且限制學校數量、淘汰素質不良大學的積極作法,值得台灣教育主管當局借鏡與參考。放眼當今少數科技大學重量不重質,一昧招考素質參差不齊的學生,求學期間又任其自生自滅,當這些學生畢業後無一技之長。如何讓科技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界爭相搶食的搶手貨?顯然已成為當前台灣教育主管當局,必須立即面對的嚴肅課題。
 
劉翰龍(花蓮市/文字工作者)
科技教育應學以致用
常常看到報載國內科技大廠缺半導體、光電、材料等人才數萬人,需要引進人才才夠,卻又見大學指考放榜時看到高達百分之八、九十,科技大學錄取率更高,如此低分錄取的學生,如何有好的英文、數理程度學習高科技知識,每年畢業質與量無法達到科技廠商需求標準,建教合作應是正確該方案,而應該再加強落實。但在質與量結構方面,雙方應該再與時俱進做調整,嚴格品管不容學生打混,水準不夠不能畢業,才不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科技學系招生應與科技廠商建教合作,各科系需求量應嚴格落實以學以致用為目標。
 
黃直言(南投市/貿易公司總經理) 
失業非單方面的錯誤
軍旅退役後,筆者以四十三歲的高齡考進一所私立技術學院,當了班上最年長的學生。根據親身體驗,科技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並非單方面的錯誤,而是許多環節都出了問題。
台灣大專院校雖已飽和,若干具知名度有遠景的學院,乃資優者的天下,成為建教合作的條件,未來職場挖角的首選,這是時代的趨勢,也是年輕人必須認清的事實。
某些老師礙於學校的既定政策,擔心學生流失而不敢管教太嚴,認真教學的老師,評鑑分數反而很低,故多半是「睜一眼,閉一眼」得過且過;至於學生真正想求知的比例,據估計約占四分之一,其他的只為那張文憑。學校管理不嚴格,老師因循怠惰,連「台大學府」都發生作弊現象了,可想而知的,私立學院更見怪不怪,作弊至少佔了七八成左右,如此打混摸魚到畢業,胸無點墨又不學無術,即便進入職場也是草包罷了。
宏信(嘉義水上/榮民)
教育缺乏前瞻性規劃
德國實施雙軌教育,其技術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百分之八十,反觀我國科技大學畢業生常找不到工作。教育缺乏前瞻性的規劃,建教合作的不落實,及時下教育素質的下跌、學生打混等等都是問題癥結所在。
現在的教育制度,對一般學科系已有所謂九年一貫性教育方針,但對於職業科技的訓練教育,無有效率的整合規劃,以至於職校、專科、專技、大學各管自己的施教。教育當局應全盤統籌規劃,以有系統的栽培人才,並與工商企業採行健教合作的策略聯盟,給予實務與理論配合的磨練機會,並設置獎勵方案留住優秀人才,如此各個學子莫不積極投入學習,以求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現行建教合作不落實,往往畢業後需工作三、五年才能符合企業需求的標準。
人才的培育計劃及企業用人政策,是國家在轉型邁向高科技建設的關鍵,政府在職業教育上,應採雙軌長程規劃培植出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 
鉅弼(土城市/家庭主婦)
士大夫觀念不除
 技職教育永遠排老二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還要讀普通高中,將來升大學考研究所,出社會成為白領的管理階層,才算是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如果不幸就讀職業學校,升學四技二專的技職教育,從事藍領的「黑手」工作,在台灣社會的傳統觀念裡,永遠都要排在老二的地位。雖然這是錯誤的看法,但是我們豈只錯了幾千年,只要士大夫的觀念再不改,我們還會繼續錯下去。
技職教育在工業先進的國家頗受重視,像英國、美國、法國都是重視技職教育的國家,特別是以工業聞名的德國,其技職教育的蓬勃發展更是獨領風騷,不但在整個學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學生受教育的目標清楚,訓練過程嚴謹又嚴格,加以社會普遍實施證照制度,畢業生畢業後就業率高,而且大都能學以致用,沒有一般大學畢業即失業的煩惱。
技職教育不是政府的最愛,加上國人重升學、重大學文憑,技職教育既沒了面子又失了裡子,日漸式微原本就可預期,特別是在國人舉世獨有的「士大夫」觀念作祟下,技職教育只有排老二的份,「工」人永遠都出不了頭,再怎麼努力也不會變成「士」者,在這樣的國家政策和社會氛圍裡,技職教育的第二國道希望已經破滅,並從國道變成次級的省道、縣道,技職教育的春天不再,國內產業發展受限,主掌的教育部難辭其咎。
胡巖(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