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生俱來便有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感知能力,藉由這些能力,我們可以接收到外界各種不同的訊息,同時也會產生反應。
沈復在〈兒時記趣〉中寫道:「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沈復之所以能夠擁有饒富趣味的兒時回憶,正是因為他能善用觀察力。
自然課做實驗時,同學們一定有用放大鏡觀察的經驗,透過這些儀器的輔助,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辨識與探究動、植物細微的構造,也能夠發現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地方。
徐仁修先生在〈野地復活〉這篇文章中描述在原本一片荒蕪的廢耕地看見了蓬勃生機:「溼地裡,更是一片繁花湧起,水芹菜的碎白花插滿了水溝,毛茛登陸野地,半邊蓮沿水畔開放,水豬母乳據著一角,升起花束。」透過觀察力的運用,在群花開放之中,又能發現不同花卉的姿態風貌。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充分運用觀察力;無論是吹拂過臉頰的微風、教室外鳥兒的鳴叫聲、校園內的花草樹木……。只要用心體會,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生活就像是一幅畫、一首交響曲,透過許多元素組合而成。
現在,不妨試著以「上學途中」為題,帶著你的觀察放大鏡,仔細感受上學途中的所見所聞:熙熙攘攘的人群、呼嘯而過的車輛、路邊早餐店飄來的香味,都可以是你書寫的對象。你將會發現,原本習以為常的一段路,會變得格外有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