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星雲大師說:「如果茶杯不空,茶水要往哪裡倒?房子如果沒有空間,沙發、床鋪要往哪裡擺呢?有虛空才有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上面所說空即是色的「空」,是否指空間?一切萬有「緣起性空」,茶杯不管能不能倒水,茶杯本身即是空,亦是色。虛空的「空」與性空的「空」,有差別吧!
福報禪師:天台宗對於佛陀說法順序有一首偈語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意指佛陀最初悟道時,想要把世上最美的華嚴世界,教示給聽法的信眾,無奈華嚴境界太過高深,聽法席中有五千大眾因無法理解而離席,因此佛陀才改講人們較能契機的五蘊等法,爾後漸次教示修行的次第、法門、禪觀及空觀等。
可見佛法教理的認識,是需要次第的,所謂「學不躐等」。在教學上,老師不能跳過一、二年級的課程,而直接教授五年級的課,修學佛法也是如此。即使遇到天才學生,那也必須個案處理,無法一人天才而全班跳級。
大師對「空」的解釋,是開示或是佛學講座時,對大眾宣說,大眾修學佛法的程度不一而足,這直接考驗一個講者照顧到大眾的需求。尤其講說佛法,要能使人聽懂而受用,是大師一向的圭臬,他常舉一個例子說,某人聽了某佛學講座,回來眉飛色舞說:「哇,說得好極了,好精采呀!」問他都說了些什麼,他卻只能回答:「不知道!」這樣的佛法,高深是很高深,精采也不在話下,但與己無關、無法受用啊!
你對「空性」的理解沒有錯,宇宙萬有在唯識的立場講,一切是緣起,緣起性就是空;在中觀立場講,那就當體即空,連色法也不用討論了。
大師的解釋,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空觀的空,是在於讓聽者感受「空」的美好,理解佛教所說的「空」,不是「無」,更不是外界所誤解的「消極」、「什麼都不要」,而是一種更積極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