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彰泰國中在司令台張貼「有人要的孩子不會變壞;會聽話的學生就是人才」標語,另類奇特的用語,引發網路論戰。
記憶中,校園總掛著「禮義廉恥」的橫匾,和「清清白白做人,實實在在做事」等標語,雖然制式古板,卻明白揭櫫做人處事的道理。
反觀彰泰國中的標語,就顯得相當突兀。
孩子「變壞」的關鍵和有人「要」,是否構成因果關係,值得商榷。「要」字若改成「關懷」「關心」「疼愛」,應該較為適當。
「聽話」和「人才」被畫上等號,亦為不妥,「聽話」改成「明理」「省思」「智慧」,似乎比較切合。
校方和縣教育處認為,孩子需要關心和肯定,老師關心,學生就不會變壞;學生聽師長的話,自然會變成人才。
站在兩者的立場,經過順逆推理,將事情簡單化,卻忘了理想和現實是有盲點的。
孩子需要關心,原則上沒有錯,但是「要」字太過粗糙,只有「接納」的意味,缺乏「關切」的細膩和真心的付出。
學童聽話是天職,但特立獨行、堅持真理或思想先進的孩子,卻不一定是庸才,可能成為奇才、天才。
學校標語高高掛,代表治校的精神,象徵教學的方針,對標語的用字遣詞,應多集思廣益,廣納意見,才能避免無謂的爭議。
智度(嘉義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