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教導的國小學生已經畢業上國中了,開學數周後,除了孩子們感到壓力變重外,家長們的抱怨也愈來愈多:「為什麼孩子不會自己找重點?」、「為什麼孩子跟不上國中的進度?」或是「老師為什麼要教這麼快?」。這些問題看似此刻才發生,其實不然。
當孩子面對必須背誦的科目時,如果連重點在哪裡都不知道,怎麼學習?然而,孩子不會找重點的原因其實在於「習慣」!因為小學老師總幫忙把重點找好,甚至強調必考重點,這是一種示範,但不該變成習慣。當孩子已經習慣由老師協助找重點,找重點的能力不可能自己彰顯出來。因此有家長沉重的告訴我,下班後,他一星期花了八個小時教孩子找自然科某一小節的重點,不僅孩子疲憊,家長也痛苦萬分。
國小時期一個學期僅有兩次評量,可是國中卻有三次,這樣的改變,讓許多孩子得經過一個學期才能漸漸適應。然而,如果孩子本身就懂得「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不論考試準備時間的長短,根本就難不倒孩子,而這樣的好「習慣」卻是需要時間培養的。以前國小所學習的知識或許可以「拖」到考前再抱佛腳,但現在每一科的內容比國小多很多,孩子如果沒有改變讀書心態,的確會跟不上如此緊湊的腳步。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總是一直在面對更難的知識與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深入學習。如果一直給孩子簡單的知識對他們沒有幫助,但如果給予他們過於困難的學習,卻是一種折磨。所以國民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種計算過的平均值知識,聽起來很公平,可是您的孩子不見得是平均值孩子。如果他比同學聰明一點,就會認為上學好無聊;反之,如果比同學駑鈍一點,就會覺得上學好痛苦。
親愛的家長,不是只有您與孩子感到負向情緒,老師也同樣為難。如果老師教得太慢,聰明的孩子就會發呆;如果老師教得太快,駑鈍的孩子就跟不上,理所當然就想放棄。可是考試的進度是固定的,學生必須追上學校規定的進度。廢除能力編班後,同班孩子之間的能力差異極大,而每一年老師們不變的想法是:「一屆的學生不如一屆」。當生活中娛樂遊戲愈發達,書本上的知識就愈難教給孩子。因為書本是死的、無趣的,可是遊戲是充滿聲光效果的,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專注力無法停留在書本上。
經過一段時間後,幾位家長共同認為,許多好習慣應該在小學時期就要養成,甚至在小學就要訓練孩子自己找尋文章重點。而家長如何去訓練孩子呢?其實就從閱讀開始吧,請他讀一篇文章,再詢問他故事重點是什麼?故事架構如何?這是很好的訓練,不僅增進閱讀能力,同時也增加理解力。關掉孩子的電腦吧!收起孩子的手機吧!如果不提早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家長會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