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論馬總統為(bumbler),不管這個字如何翻譯,但總不是個好的詞句;國內傳媒各取所需,是否正確表達意涵,亦頗耐人尋味。
這篇文章在國內引起紛爭,正反兩方展開對戰。有人深表贊同,認為應該相信外國報導,因為具有「國際認證」,並依此大力批判;有人不以為意,認為一本刊物匿名的投書,作者不具真實姓名,根本不值得認真看待。
一篇文章造成漣漪,馬總統相當重視,要求外交部適度提出抗議,並投書澄清。匿名的讀者評論,帶給執政者震撼,誠始料未及,持平而言,這篇負面報導,也具有積極效果。
筆者認為,雜誌的評論與事實是否有出入,若站在「不以人廢言」的立場,應給予公允的肯定,以寬大的視野胸襟,包容異己的言論,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態度,虛心就教,反而展現執政者的高度。
吾人看待此類刊物,必須以智慧明辨,所謂國際專家或經濟學者,只能說是個人見解,無法提供改善方針,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圓,一切仍要靠自己。所謂「自助人助,人助天助」,馬總統應集思廣益,為台灣經濟下良方,只要民眾有感,自會改變國外的觀點。
外交部想投書該雜誌,駁斥汙衊「以正視聽」,維護國格和尊嚴,筆者並不反對。憶起寒山問拾得的名言,被世間毀謗和輕視時,應忍讓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且看他,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誠如退休外交官陸以正所說,國家領袖但求問心無愧,別人說三道四,「大方一點,一笑置之便罷了!」
無明(嘉義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