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投信業者坑殺政府基金的黑盒子被逐一掀開,質疑四大基金運作的檢討聲浪,更如排山倒海而來,面對龐大壓力,財政部長張盛和提出應整合四大基金成主權基金,他更以新加坡政府成立淡馬錫控股公司為例,聲稱主權基金在資源集中下,可提高操作效能,並改善政府基金委外代操的缺點與弊端。
張部長面對問題、勇於檢討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此一提案謬誤甚多,若不仔細釐清台灣的主客情勢,而冒進成立主權基金,未來恐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憾!
我不知道張部長對淡馬錫控股了解多少,但我知道淡馬錫的成功條件,我們沒有;它的失敗歷史,我們也承受不起。淡馬錫成功的原因有二:第一、新加坡政府放手讓公司獨立運作,不以政治干涉其專業經營與策略的制定;第二、淡馬錫有優良的公司治理制度。
請問部長,上述兩點,台灣做得到嗎?整日關心股市、要基金護盤的政府,會不干涉主權基金的操作嗎?而弊案叢生的金融環境,能讓百姓相信主權基金的公司治理嗎?淡馬錫能買中國大陸股票,請問我們能嗎?淡馬錫敢請總理夫人何晶當總裁,相信她的專業,請問我們敢嗎?
除此之外,部位龐大的主權基金要有介入高資本高技術的產業,才能創造一定的獲利。新加坡金融業與電信業,在世界居於領導地位,因此有足夠的專業,進行資本龐大的國際併購與實體經營。
以新加坡電信(SingTel)為例,其在二十六個國家擁有高達四點四五億的流動客戶,而新加坡期貨交易所(SIMEX)更是舉世聞名,早已成為全球金融的交易重鎮。產業背景如此雄厚,淡馬錫自然能縱橫全球市場屢有斬獲。請問台灣要靠甚麼?
看看台灣金控業的股價與近來投信弊案,台灣的金融管理與監管都甚缺競爭力。而電信業呢?更不用說了,光纖網路的價格總要被批評後才主動降價;手機上網不順還要怪罪是吃到飽方案所造成,政府跟業者的的態度如此消極和墮落,要拿甚麼介入全球市場謀求獲利呢?
然而淡馬錫不是神,金融海嘯時曾在一年間賠掉百分之三十一的投資部位,金額高達二百七十八億美元,此金額相當於新加坡GDP的百分之十八,或新加坡外匯存底的百分之十六。此一虧損在當時震驚全國,淡馬錫控股公司董事兼行長何晶更因此去職。請問部長,您推崇的淡馬錫控股有此歷史您知道嗎?
就算此一虧損事後能補平,但當下的衝擊您覺得國人承受得了嗎?改革的民氣雖可用,但若錯估自身條件而草率立案。民氣恐因東施效顰而成了怒氣!張麒(新北市/證券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