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拋出召開「國是會議」的政治風向球,並且獲得現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背書。
馬英九總統聲望正低,除了提出「國政諮詢會談」,邀請蘇貞昌和蔡英文兩人會面外,民進黨在立法院院會中提案請馬總統召開國是會議,雖被國民黨立院黨團以多數優勢封殺,但召開國是會議之聲音在台灣政壇甚囂塵上。
筆者求學時代適逢學運和解嚴後召開國是會議之際,對這種召開缺乏法源依據、與會者缺乏代表性和正當性、結論對行政與立法部門缺乏約束力的政治大拜拜,諸如此類動輒訴諸體制外會議,企圖解決政策爭議的旁門左道作法,實在無法苟同。
馬總統雖然四年多來政績平庸,缺乏決斷力飽受譏評,但最低限度他還願意遵守憲政分際,拒絕召開體制外的國是會議,卻是合宜之舉。
如果馬總統不甘於淪為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批評之笨蛋總統,就應該積極推動行政院和立法院依循憲政體制常軌對話辯論,解決眼前軍公教退休金和一般受薪階級退休金給付相差太大,所衍生的相對剝奪感民怨。
循憲政體制從事政策辯論對話,才是一個民主國家政治運作常態,朝野當權政客不要老想便宜行事,挾體制外產物凌駕正常憲政機制運作罔顧程序正義,企圖解決政策分歧規避被監督責任。
執政黨做不好,選民可以用選票換掉,但召開缺乏必要性與民意正當性基礎的國是會議,這種想法還是免了。
誠敏(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