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萍 /《芳華虛度》(廣播劇選集) /皇冠出版社(1961年 ) /秀威(2010年)圖/應鳳凰
早年讀《崔小萍獄中記》,方知作者第一本書是《芳華虛度》。
在一九五○、一九六○那個還沒有電視機的年代,崔小萍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戒嚴時期物資匱乏,一般家庭最好的娛樂便是守在收音機旁邊聽廣播劇;每到周日晚上,中廣全國聯播,「崔小萍導演,李林配音」,老一輩聽眾無不耳熟能詳。若說文學戲劇對民眾有潛移默化功能,那麼崔小萍創作事業對台灣社會教化陶冶,影響力應該不小。
出書時崔小萍在中廣工作已近十年。而文稿首次結集成書,即交給「皇冠」而非黨營或官方書店,說明「廣播劇本」是被當時市場或讀者接受的創作形式──皇冠列為「叢書第四十三種」,序文登在大報副刊,提供同樣訊息。全書收入四個劇本:《芳華虛度》《窄門》《兒女冤家》和《藝苑情淚》。言曦(邱楠)的書序,稱讚崔小萍寫作風格「虎虎有生氣」,當時他是中廣節目部主任,專欄作家,也是劇本第一位過目者。
除了內容形式,值得一提的還有書本外觀。廖未林的封面設計不論圖案、色彩都風格獨具,正反兩面且各有風采。作者二○一○ 年自印的秀威再版本就缺了五、六十年代的風姿華彩,對照之下,更顯初版老書的雅致迷人。
崔小萍是多才多藝女作家,一九二二年出生,與楊念慈同年,也是山東人。在大陸的戲劇專科畢業,來台後,不僅出版三本廣播劇選集,她能寫能導也能演,一九五九年得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與張小燕的「最佳童星」同台領獎。
可嘆才女命運坎坷,一九六八到一九七七年她坐了國民黨十年政治監牢。從她給「天下」出的自傳書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可感受其一生如何崎嶇起伏。幸好她有一枝筆,不但晚年可將一肚子冤屈細訴給讀者大眾,寫作本身也有療傷止痛之效。有意思的是首次出書的書名──四個劇本何以單挑「芳華虛度」不挑別的?難道冥冥中天機透露了牢獄之災,預示作者將有一段「芳華」會在獄中「虛度」?這當然是穿鑿附會,卻也證明:戰後台灣「作家變成坐牢家」的機率實在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