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反貪腐潮流下,台北與高雄兩地的市長選舉,不同候選人陣營會抓對手小辮子或大尾巴。例如批評候選人家中有退休老人使用公款代付電費、電話費,自以為抓到小辮子;其實,就算揭發高捷弊案,不法分配千億元工程大餅,或再探討軍購回扣案,亦不過是大尾巴而已。台灣真正結構性的貪腐問題,出在隨著選舉而發生的酬庸與報恩式政治,直把國家當私產,嚴重破壞社會公道。
從台灣實施地方自治選舉開始,就融入濃厚的人情、血源、地緣因素;新人當選,請託找工作的信件,不久就塞滿一抽屜。鄉鎮長上任即大量裁減約聘雇人員,目的不在人事減肥,而是要安插自己的選舉班底。地方政府換黨執政,很快會出現一批新的靠勢廠商,分肥各局處的工程與採購預算。
地方首長為了鞏固樁腳,報答支持者,常會犧牲法制,以官位為酬庸,用公部門預算了私情。所以儘管政府喊了很多年人才下鄉,但人才到地方後沒有公平競爭環境,不是另謀他就,就是失志於宦途。地方政府的經建預算動輒十、百億元,為數不少;但幾乎都落入有政商關係者囊中,無法達到競爭品質的目標,還不時發生工程弊案、蚊子館等閒置設施。
小區域、樁腳式選舉手法,驅使地方政治難以清明;近十年,隨著總統由全民直選,全國範圍的大選,也被操作成小區域樁腳式選舉的格局,還稱之為割喉戰。勝選者揹了滿身人情債,地方型請託、關說、索差事、分肥公務預算的場景,全面放大複製體現於中央政府的施政格局裡。
民主政治可貴之處,在於人人機會均等,彼此公平競爭。但時下台灣的政商環境,因主政者但求保衛到手的政權,重親私近暱有選票者,而走到了靠勢才能求官、升官、才包得到工程、做得成生意的地步。
試看台開董事長蘇德建在台銀被貶,爭取復出時,並非亮出專業、經驗、效能,而是動用人事關係認識總統女婿趙建銘,允諾三百萬元後謝。
說也奇怪,與非官非民的趙建銘吃吃三井宴,總統府副秘書長馬永成與財政部長林全,竟真敲定蘇德建當董事長。一般經營事業的納稅人,那有路子通總統家人,他們企求的公平機會在那裡?
台灣重人情的樁腳式選舉,產生政客用公庫、全民資源報恩式分贓政治,致事務官無所適從,政務官難見品操;連中央級高階公務員亦不自重,收免費機票,總統府也找發票報假帳,這些行為已比鄉鎮更不堪,如何為全國公務員表率,又如何贏得國人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