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說!人才培育白皮書「大學教育組」公聽會昨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共同召集人曾志朗(左起)、召集人史欽泰與陳維昭邀請在場人員發言。圖/陳正興
【本報台北訊】國內大學太多,實踐大學教務長黃博怡昨天在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公聽會上指出,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辦不好的國立大學也要退場;且公私立大學應分工,台大等頂大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私校則培養大學生。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教職員安置就是一大問題。不過,他指出,國立大學的整併就是退場;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說,教育部現在正在研究可合併的學校名單。
教育部正廣徵民意、規畫人才培育白皮書,明年五月正式提出。昨由台大前校長陳維昭和清大科管所教授史欽泰擔任「大學教育組」公聽會主持人。陳維昭表示,台灣的大學太多了,導致高教資源被稀釋,教育部如果要透過市場機制讓大學自生自滅,應要求大學辦學資訊透明,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大學招生情況、課程規畫後,做出選擇。
黃博怡建議,公私立大學應分工,頂尖國立大學如台、成、清、交等,以培育研究生為主,減少招大學生人數;私立大學負責大學生養成訓練,培育基礎人才,資源效益會更好。
陳維昭表示,國外知名大學如哈佛等,都以培養大學生為主,雖招收研究生,但不會比大學生多,因為大學四年是一個人定型最重要階段,如果大學全部收研究生,只是研究院,而非大學。
陳德華說,教育部之前花了五年進行一輪大學系所評鑑,達不到標準國立大學系所,也要減少招生名額,因人太少很難招生,也算是一種退場機制。不過,系所評鑑結果並未與大學退場機制連結,陳德華說,如評鑑和大學退場掛在一起,評鑑很難落實。
另國教組公聽會,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指出,國小包班教學,老師每科都要教,現在師範、教育大學大都一年級就分系,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包班教學能力,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