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陸頻頻對台釋出農業利多,讓國內農民普遍怦然心動,究竟我國農業的政策在那裡,又怎能因應中國的挑戰?無論中國「善意」的動機何在,國內若缺乏因應而吃虧,終究會打動人心。
正當農委會不肯呼應民眾需求,在體制內設法協助農民,反觀中國大陸卻以釋放利多的方式,有意大筆貸款給台灣農民。
兩相對照下,對案施放的美意,就算是一種「統戰」居心,鑒於國內農業面臨產銷困境,遲遲不獲政府青睞,仍然博得國內農民一定程度認同。
目前國、共兩黨農業論壇,日前已在大陸海南省博鰲閉幕,與會的台灣代表皆認為大陸在「玩真的」,遂使得執政當局對之分外眼紅,「寧送外人,不與家奴」之心態,油然而生。但農業無涉政治鬥爭,實在不應牽扯意識形態紛爭,毋寧須以農民福祉作為最大考量。
當下農民迫切需要的不外是經濟上的各項實惠,絕非政治上冠冕堂皇的口號。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把農民當成寶,那農民怎會願意支持政府?
在「有奶就是娘」的大環境之下,縱使南部農業縣市挺扁勢力雄厚,但政府卻在農業問題苦無對策,似此情勢慢慢發酵,終必導致人心思變的結果,對此不能不及早未雨綢繆,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執政黨若繼續以意識形態治國,而未替農民生計尋求良策,那原本「愛台灣」的政治訴求,亦可能逐步「生鏽」,恐怕是政府始料未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