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在中共十八大記者會中講了一段讓大多數台灣人,不論政黨傾向為何,都感到非常刺耳難堪的話。
陳德銘說,許多年前他第一次到台灣,覺得台灣基礎建設很了不起,但第二次去,就覺得台灣的機場、公路和鐵道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不以人廢言,台灣自從高鐵BOT案後,確實不見前瞻性重大建設,陷入停滯狀態,不進則退。
反觀對岸近年來基礎建設,尤其是交通建設,在航空、鐵公路網與乃至大都市的捷運建設步調進展極其驚人,不帶政治偏見客觀地說,陳德銘對台灣的批評並不為過,兩相對照台灣交通等基本建設停滯不前程度,令人汗顏。
猶記筆者十多年前以學生身分,首次踏上對岸土地,考察某學術專業領域發展概況,曾到北京大學等著名學府參訪。當時對岸交通等基本建設陳舊程度,令筆者一行人難以置信。
北京首都機場航站就是一棟老航廈,從北京機場到旅館路上,車行沿途看不到甚麼現代化建築,景物與家父在國共內戰末期見到的北京郊區簡直沒有兩樣。
筆者在北京探親坐的是廉價廂型計程車,連德國福斯廠在上海組裝的「桑塔納」轎車,在北京街頭都還很罕見。許多景點廁所沒有門,筆者隨身攜帶的摺傘,對同行的女同學來說,省去不少尷尬。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於今北京機場已完全改朝換代,成為世界上最忙碌的民用機場之一,而硬體建築更是煥然一新,更不要說高密度的公路與鐵路建設。
反觀啟用時被評價為亞太地區第一流水準的桃園國際機場硬體設施,如今已退步到對岸內陸二、三線中型城市機場水準。
而兩座航站大廈時聞漏水意外不說,聯外捷運線運輸系統拖了二十年仍付之闕如,主跑道從空中看下來,形同百衲衣修修補補、坑坑洞洞。
馬總統就任至今,交通部相繼推出「便捷交通網」計畫,包括:北中南都會區捷運網、都市鐵路立體化及捷運化、東部鐵路提速、台鐵支線改善及其他整建計畫,以及高速公路與快速公路系統整合等。
另外,正在規畫中的還有港市再造、桃園航空城及松山機場改建並開始執行。
但這些建設除桃園航空城計畫外,均屬於改善型工程,無論資源投入或經濟效益都有限,不能與大陸動輒上兆人民幣的計畫相提並論。
大陸進入十二五規畫期,正積極發展消費經濟推動大轉型,若以「台灣軟實力」結合「大陸市場」,實乃再造台灣經濟繁榮的契機。
亨樹(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