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除草劑「巴拉刈」是國內中毒死因首位,只要口服十西西就會死亡,目前沒解毒劑。長庚醫療團隊臨床研究證實,類固醇高劑量脈衝式治療,可有效解毒,已被國際採用為標準療法。
台灣至今約有兩、三萬人因服「巴拉刈」死亡。台灣醫學周昨天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以巴拉刈的治療進行演講,林杰樑表示,巴拉刈毒性會導致肺纖維化缺氧與多重器官衰竭死亡,致死率極高,「衝動喝一口的後果常是無法挽回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刈進入人體後,暫時不會有異狀,患者多半還可活動自如、談笑自若地走進急診室,但是隨著毒性經血液快速到肺、腎等器官,可能於短短幾天內死亡。
林杰樑說,近年來長庚以類固醇合併細胞毒性藥物的治療模式,不斷改良成高劑量脈衝式治療,發現病患若能在黃金四小時內用此方式治療,死亡率可降到四成,如果超過四小時治療,死亡率為七成。
由於全世界因巴拉刈中毒死亡者,超過三百萬人,這項療法已被國際醫界引用為巴拉刈中毒的標準療法。
儘管治療上有所進展,但林杰樑表示,分析長庚醫院急診患者資料發現,以巴拉刈尋短的多半是年輕人,平均才三十六歲,即使本來是要「嚇一嚇」家人、另一半,卻可能造成憾事。
由於巴拉刈少許就能致命,他認為政府應更嚴格管制巴拉刈的購買與取得,除了身分證登記,店員應雞婆一點,撥通電話問購買者的家屬購買農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