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運用「春夏秋冬」,在古代對聯中時有出現。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有一次與老塾師對聯句,他出上聯:「四面燈,單層紙,輝輝煌煌,照遍東南西北。」
老塾師思索片刻,就以教書先生一年四季清苦的境況對出下聯:「一年學,八弔錢,辛辛苦苦,歷盡春夏秋冬。」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嘆也工對句,據說有老文人出聯求對:「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買東西。」
金聖嘆巧用「春夏秋冬」嵌入聯中對出:「少老頭,坐睡椅,由冬至夏讀《春秋》。」
清代四川才子李調元是個對句高手,有一年他與妻子久別天涯,大難不死,夫妻重聚之時,妻子情不自禁吟出上聯:「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李調元聽罷,也以同樣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聯吟對:「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這副妙聯以反覆、重疊手法表達悲歡離合的真情摯愛,至今仍為聯友交口讚美。
記不清從哪本書上見過這樣一副對聯,是勸告人們一年春夏秋冬勿忘生產與銷售對接,頗有啟迪作用。
上聯曰:「南來北往,貨物流通,遂成東鎮西市。」
下聯為:「春耕夏鋤,禾苗生長,才有秋收冬藏。」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曾為揚州樂善庵撰一聯,聯曰:「有月即登台,無論春秋冬夏;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東西。」此聯不愧出自大家手筆,別出心裁地讓「月登台」、叫「風入座」,至今膾炙人口。
清代乾隆年間,江西萍鄉才子劉鳳誥進京趕考,得中探花(後官至吏部右侍郎),但因其貌不揚,乾隆皇帝實在嫌棄他,想讓他知難而退,便親自出對試其才:「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才華橫溢的劉鳳誥當即應對:「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為探花郎。」
一個以「東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題,天子天象,氣勢不凡;一個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應對,尤其後三字的「探花郎」一語雙關,令人擊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