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間百年筆陣對傳媒壟斷的另類思考

馮建三 |2012.11.09
1735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美國總統投票日,新聞報導〈購買台灣壹傳媒 金管會要約談辜仲諒〉。這是前情未了,後事又起,傳媒壟斷的烏雲,壓頂福爾摩沙一年有餘。

去歲入秋以後,台灣首富、身價八十億美元的蔡衍明在控制中時傳媒企業後,另行揪團,試圖購買全台三分之一有線系統,爭議迄今。今年記者節當天,〈九○一反媒體壟斷今遊行 寫下歷史新頁〉鬧得沸沸揚揚。沒想墨跡未乾,不到一旬,反對蔡衍明最力的黎智英「出事了」:〈收購壹傳媒 富邦蔡家吞蘋果 出價九十五億〉。關注民主的人還在錯愕,後浪再起,吞噬前浪:〈壹電視賣給練台生 不到二十億〉。舌頭外吐尚未回捲,兩周後赫然又見變卦,〈甩掉練 辜仲諒、王文淵一百七十五億吃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爽報、壹電視〉。當事人否定〈吃蘋果第3方 蔡衍明〉的傳聞言猶在耳,〈蔡衍明說「我出錢,為什麼要低調!」〉的報導已經甚囂塵上。

已經質押將近九成股分,按理餘錢不多、偏偏又有刑事案件纏身的辜仲諒,真的認為,既已將中共「恨得牙癢癢」的黎智英「趕出台灣」,則這個「功勞」將要有助於擴大其金融產業的登陸規模嗎?這個提問符合邏輯,但實況是否如此,目前無法得知。

怎麼辦呢?所有人都知道,不能只是臨渴掘井,個案固然不能不處理,但有備無患更加重要。即便黎智英、蔡衍明、富邦或辜家退出,我們對台灣傳媒的表現,就很滿意嗎?多數人都會搖頭。

搖頭之後,如何頷首?不是同意放行,是要跳出黎、蔡、辜設定的圈限;不是只談核不核准、誰能不能在哪些條件下併購誰的問題。

對於特定人持有的單一傳媒與跨媒體股權的上限,影音傳媒的水平與垂直整合規模,以及特定行業(如金融、金控、私募基金…)是否不能進入傳媒,關心的人都已論及。他們也要求業主善盡社會責任、揭露自身市場營運資訊,並使其提撥部分收入,作為政府與社會監督其表現的資源(英國報章雜誌的自由度,高於歐陸,但仍依法一年提供近八千萬台幣,作為民間組織監督其運轉之用)。另外,協助傳媒員工,創建集體組織與業主協商,藉此維護勞動條件(包括專業水平),以及促使業者提撥一定額度的營業額,用以製作多樣內容,亦已進入議程。

落實這類規範,確實能夠改善傳媒。不過,面對傳媒的壟斷趨勢,另類思考是:壯大公共傳媒。假使公傳媒占有市場半數分額,即便所有私人傳媒盡入一家之手,亦可少憂。如同英國很長一段時間通過政策的協調,由BBC與私有的ITV雙元寡頭壟斷的電視,表現若非世界第一,亦屬名列前茅。政府必須導引私人傳媒,使其服務而不是傷害民主。公共傳媒弱小的美國深受政治意見窄化與兩極化之苦,有志之士如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保林杰(Leo Bollinger)是以請命疾呼。如今,即便他們不能因歐巴馬連任而立刻達陣,至少進展可期。

壯大公共傳媒與健全民主社會,即便不是同義詞,亦是高度相關,二者唇亡齒寒、福禍相倚,從未一枯一榮。面對傳媒壟斷的另類思考,說穿了,其實毫無另類可言,只是「求其放心」,再次述說時人早就掌握的道理:社會若真珍惜民主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價值,那麼,提供不同觀點、兼取資訊及娛樂的公共傳媒,理當是傳媒市場的重要構成,不是聊備一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