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如去世那天開始,「她為何自殺」這個問題便在我心中纏繞不去。我還是無法相信,純如這麼熱愛生命,居然走上絕路。她去世的悲劇使我難以承受,一開始,我根本無法理解這個事實。接下來幾年,我開始回想她在世最後幾個月的種種細節,寫這本回憶錄,使我釐清許多事。
二○○九年,我有機會認識哈佛醫學院著名的臨床精神病學家馬丁.泰徹醫師。泰徹發表的論文,主題都是關於病患服用抗憂鬱藥物氟西汀(如百憂解等)後,出現強烈自殺意念。
研究團隊在一九九○年發表的論文中發現,原本沒有強烈自殺傾向的病人,接受二到七周氟西汀治療後,出現強烈自殺意念。這種狀態在停藥後會持續一陣子,短至三天,長至三個月。
他和同事還發現,有數種抗憂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簡稱SSRI,瑟立沙也是其一),可能導致某些病人自殺意念增強。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藥物雖有抗憂鬱之名,卻可能使憂鬱症惡化,引發不能靜坐、焦慮、狂躁症等狀況。
一篇二○○四年的論文也指出,自從精神病藥物問世後,精神分裂症與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自殺率增到二十四倍。
泰徹介紹我看一本艾莉森.貝斯的作品:《副作用:檢查官、揭密者、受審的暢銷抗憂鬱藥物》。我才知道,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它們引發的自殺傾向,往往不為人知。書中指出,沒有確切證據顯示,憂鬱劑帕羅西汀對兒少的療效優於糖片,但製藥公司葛蘭素史克卻隱瞞藥物試驗的不利證據,也未告知大眾,該藥可能增加自殺風險,導致醫生與消費者誤以為藥物安全無虞。
彼得.布瑞金博士也曾針對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發表許多著作,呼籲重視精神科藥物用藥安全。
一開始,他的作品不受醫界認可。現在布瑞金的許多發現都已獲得承認,新一代所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像是瑞思必妥與安利復,也被重新檢視,發現它們與本來要取代的舊型藥物風險相當。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都在網站上警告,跟糖丸安慰劑相較,抗憂鬱藥物會使自殺風險提高兩倍。
一項最新研究則顯示,無論哪種抗憂鬱藥物,使病人產生自殺意念或真正自殺的風險都一樣高。一般認為服藥才會造成風險,但研究顯示,病人停藥後也是危險時期。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張純如:無法遺忘歷史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