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會友38--法王大寶

唐棉/文 黃頌/圖 |2006.10.17
774觀看次
字級


經典原無高下優劣,只因眾生根性有利鈍智愚,各人選擇與自己相契的經典,從中悟得佛知見,才是最究竟的。

每次經過那一方小蓮花池,我都會停下來,佇足觀賞。十來株粉紫、奶白、淺黃的各色蓮花,嬌美素雅,亭亭玉立水中。

不聞清香,但見墨綠色的水面,逐漸腐爛的蓮葉半褐半青的攤著,細碎的鳳凰枯葉點點飄浮,更有隨風飛落的雜枝野草四處狼藉。時而蚊蠅小蟲盤旋、觸跳,濺起微微漣漪。

為何婀娜清秀的蓮花美人,不是生長於清淨無塵的水晶琉璃宮殿?

即因它「污泥出淨蓮」的特殊,與「花果同時」的特質,才讓「經中之王」的《妙法蓮華經》取之為經名吧!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此偈描寫佛陀一生說法的狀況。佛陀成道後二十一天裡,以他自內證的體驗宣講《華嚴經》,當時只有普賢、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領會。佛陀於是以十二年時間,為如聾若啞的小乘人說了《四阿含經》。之後為了讓二乘人「由小入大」,八年之間說《維摩》、《勝鬘》等大乘經典。接著為了破斥大小乘的偏執,用二十二年時間闡明般若空性。最後見眾生根機漸趨成熟,開演諸法實相,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不變的真理。

天台宗的判教,將佛陀的教法,分為華嚴、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並以太陽昇起、日照偏移之不同,和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之譬喻,判定《法華經》、《涅槃經》已是日正當中,普照大地,屬最純熟、最殊勝的無上醍醐味,是佛陀最圓滿的教法!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以一生智慧結晶成三藏十二部經,讓我們得聞,得以破迷啟悟。《法華經》的〈如來壽量品〉說,佛陀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來,就已「久遠成佛」;若非如此,哪能具有震開宇宙昏蒙,照破千年暗室的大智慧?出現此世界有生老病死的肉身,顯現「八相成道」的一生,不過是一種方便罷了。

而諸佛世尊常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妙法」,為的則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亦是《法華經》的義旨所在。佛已智慧圓滿,何勞開示悟入?實乃開啟、指示我們本自具有的佛之知見,清楚明白自己的佛智,更要確實體悟、深刻契入,與佛融為一體,究竟而成佛了!

但是,我們卻總是開示悟入「眾生」的知見。

有的人兩眼如「探照燈」,全身似「刺蝟」,搜尋各角落的黑暗、污濁、險惡,然後理直氣壯,咄咄逼人,儼若執法的正義判官;只不知是「只許官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官僚嘴臉,或只見別人的過失袋、卻看不見揹在背後的自己過失袋?

有的人看到別人聰明、美麗、富有,或飛黃騰達、事事順遂,自己相形見絀,不禁心酸眼紅,嫉妒怨嘆,甚至生起旁人碰觸不得的「卑慢」保護煙幕。而親密的人倫人際之間,患得患失的情感糾葛,更顯露忿恨惱覆誑諂忌害等各種人性之醜陋。
想一想,我們確實一生都陷在這種種凡夫眾生的知見泥淖裡,舉步唯艱,奮力掙扎,不幸的更慘遭滅頂!

善觀因緣、恆常喜樂、安然自在的佛知見,我們往往棄之不顧。

熊熊燃燒的屋子裡,一群小孩無知無覺的玩遊戲,憂心的父親焦急呼喊,慌亂追趕。不知火是何物,有何可畏的孩子,樂著嬉戲,渾然不理。父親只好告訴孩子,外面有他們喜愛的鹿車、羊車、牛車,這些小孩才趕緊衝出去。遠離火宅,到了外面寬敞安全的空地,鬆下一口氣的父親,高興的給了每個孩子一輛裝飾豪華的大白牛車。

自幼離家,窮蹇困頓的流浪漢,幾十年後來到一棟豪宅前。屋主大富長者一見,便認出這位羸瘦憔悴、穿著破爛的漢子是自己失散許多年的兒子。流浪漢卻因多年處在污濁逆境,膽怯畏縮,無法接受富翁的善心美意。
 
為了去除窮子的防備心,這位富爸爸費盡心思,最後還脫下身上華麗細服,穿上粗弊骯髒的衣服,臉上塗抹灰塵,「同事攝」的和窮子一起做掏糞便的低下工作。
慢慢的,窮子開始信任他,心志也變得開通,富翁在去世之前,終於能將所有財產交給他,窮子也明白自己原來是富家子。

這是《法華經》著名「七喻」中的兩個故事。和其他的藥草、化城、衣珠、髻珠、醫子的譬喻一樣,都是用來說明諸法實相。鹿車、羊車、牛車喻三乘,大白牛車的一佛乘,才是佛陀真正要傳達給我們的。

開三乘的權巧方便,來彰顯一乘的真實教義,此「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是《法華經》的微妙宗旨。經典原無高下優劣,只因眾生根性有利鈍智愚,佛陀才開設不同法門。如佛陀告訴舍利弗,「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而為他說法。樂自修獨處,不喜熱鬧的,就為他說小乘法;有大眾性格又發心度眾利人的,就為他說大乘法。

各人選擇與自己相契的經典,能從中悟得佛知見,悟得無二亦無三的一乘實相,才是最究竟的吧。或許有人從阿含經中,看到佛陀本懷而發大心,有人卻是讀了大乘般若經,沒悟空理,反謗「非佛說」呢。

如同蓮池中的污水,我們視它為蓮花生長的養份,抑是登革熱病菌的滋生禍源?如此淨穢並存,是為生佛不二,而蓮花之「花果同時」,也象徵即權即實。事實上,「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權中有實,實中含權,不論利根、鈍根,皆須假修行始得。

因此,雖然觀諸法空相,於法無所行,但經中仍要我們安住於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行,也舉常不輕菩薩、觀世音菩薩之行誼,讓我們明白「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明了如來真實義,有諸佛菩薩為修行典範,相信「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佛法大寶藏何愁不能得之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