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移民家庭這幾年的成長與轉變,賽珍珠基金會執行長蕭秀玲表示,基金會服務新移民超過十年,早期硬體、福利缺乏,外籍配偶要適應氣候、語言的差異,面對社會的誤解,還要盡力被大環境認可,過得很辛苦。現在社會對她們的認識到達一定程度,食衣住行都能很快進入狀況,但「孩子教育的煩惱」依然存在,例如幼兒與小小孩的照顧、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孩子的自我發展、文化認同及對多元就學的「霧煞煞」,這些都需要有人提供資訊和教導。
社工洪敏萍補充,新移民媽媽的年齡僅二十出頭,教育孩子多從自己的被照顧經驗擷取,很少更新教育訊息,所以時常提供教育、養育等資訊是必要的。
在就業部分,多數新移民在母國已有一技之長,但到台灣後卻因為語言和身分證是否取得,能力受到質疑,不論是因為婚姻仲介或自由戀愛來台,都得重新培養技能,或者找到舊技能發展的空間才足以謀生。蕭秀玲說:「目前基金會和一些單位正在推廣用通譯和異國語文教育,作為她們謀生的管道,但機會仍不普及。」
馬英九總統曾表示,陸配最快可四年就拿到身分證!縮短身分證取得的時間對陸配有什麼好處?蕭秀玲指出,陸配在台受到的福利跟一般外配已相差無幾,不過縮短時間,會讓陸配感到自己的人權被尊重,不輸其他外配,此外拿到身分證,意味有工作者退休後也能拿到勞退提撥。
或許是感受到台灣的照顧,新移民不斷萌生回饋念頭,洪敏萍說,有的媽媽生活穩定後,會主動告知基金會,將孩子的認養費轉讓給更需要的人,現在她們還有很大的意願和基金會一起擔任環保義工,「當她們和孩子一起淨灘時,會覺得終於有能力可為台灣盡一分力,也趁這時來場親子旅遊,這在忙碌的生活中,是不可多得的親子互動時間。」
今年基金會的服務,則是招募資訊義工,到新移民家中教導使用網路,雖然只有一半的家庭有二手電腦,但能學盡量學,相信對她們的就業及了解孩子在學什麼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