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面對教育部擬調漲大學學雜費,師生團體不滿。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羅德水說,教育部想替大學找財源,不先檢討現在的教育資源分配或經費如何使用,反而拿學生開刀,根本沒考量到學生家庭的負擔。
教育部日前提出大學學雜費調整費草案,明年國立大學新生最高可漲百分之十,私立大學學生與國立大學舊生最高可漲百分之五。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與學生團體代表昨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反對教育部常態性調整大學學雜費。
清華大學研究生聯合會會長張道琪說,教育部的草案決策中,過程粗糙荒謬,是「先射箭再畫靶」。具有決策權的「小組會議」,有十八名教育部、國教院與校方的代表,只有四名學生、教師與家長代表。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召集人林家興則說,應另開一個真正公平的會議,讓各方代表人數均等,談出真正的共識,而「非教育部單方面的說詞」。
羅德水也說,教育以前是幫助學生脫離貧窮、自我實現,現在淪為「階級的再複製」。家境較清寒的學生資源不足,卻要貸款讀較貴的私校,面對畢業背債與低薪青貧,這是教育部在漲學費前要先面對的教育危機。輔仁大學社會系三年級學生程士華說,一畢業就要背四十萬的學貸,教育經費不足,就將缺口轉嫁給學生「不合理」。
教育部:目前只是「草案」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之前討論學費調漲有來自大學、學生、教師及家長等代表,專案小組不是一言堂,過程中讓各方代表充分表達意見,目前推出的只是草案,如有不同意見,可在公聽會上表達。
高教司指出,目前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只是草案,因此沒有撤案的問題,教育部絕對沒有「先射箭再畫靶」,訂出學雜費調漲上限是不希望大學可無限調漲學雜費。
至於國立大學新生比私立大學學生和國立大學舊生可多漲百分之五,則是秉持教育部的反重分配立場,讓經濟情況普遍較佳的國立大學學生多負擔一些學費,增加的學費則用來補助公私立學校的弱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