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以兩個「重要理由」,一○三學年起將裁掉師資培育中心;一是學校財務赤字高漲,另一個是「不再為招生騙學生」。東吳學生則發起千人連署,反對校方如此作為。
教育部當年開師培中心,的確幫不少有心的師資生擔任教師,如今少子化,每年還要培養八千五百名師資生。結果造成每年有大量應考師資生南北奔波,忙著應考,「流浪教師」更疲奔命。
有人考了多年總是落榜,只有忍痛退出。有教師證的老師,只能考代課教師或一再重考,如此的辛酸爭扎就是想一圓當老師的夢,有一份固定薪水。如今教育部對各校的師培中心,以更嚴苛的評鑑,造成更多學校「自動退場」,結果就是讓這些想當老師的師資生,難上加難。
好的教師是要在教育現場上,不斷地磨練才有可能成長成熟。
如今連辦師培頗有名聲的東吳都要喊卡,後續極有可能引發相關骨牌效應,想當老師的大學生投入無門。
想當正式教師的「流浪教師」消化不完,少子化是生源銳減,若沒夠水準的師培中心讓想當老師的人有充分的訓練與機會,十年之後,老的教師陸續退休後,我們該到哪裡去找有熱誠又有教學品質的好老師?
結束師培中心真的很容易,但要培養好老師很難,教育部在東吳所拋出來警訊中,是否也應重新再檢視未來師資培養的政策與方向?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